注册

王志飞谈杨丽萍国际舞蹈季:我被纯真的力量打动


来源:凤凰网文化

人参与 评论
00

首届云南昆明杨丽萍国际舞蹈季期间,著名演员王志飞作为嘉宾参加了《云南映象》十周年纪念活动,观看当晚的升级版《云南映象》首演并接受了采访。 问:你喜欢云南吗?云南对你来说是个什么地方?比如朋友所在,比

首届云南昆明杨丽萍国际舞蹈季期间,著名演员王志飞作为嘉宾参加了《云南映象》十周年纪念活动,观看当晚的升级版《云南映象》首演并接受了采访。

问:你喜欢云南吗?云南对你来说是个什么地方?比如朋友所在,比如旅游地,比如工作来往……

答: 我喜欢云南,除了云南的蓝天、阳光、野生菌和那些令人赞叹的自然风光,这里也有朋友,他们中不乏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

我在很多采访里都说起过云南是我的福地,我获金鹰奖的一部剧《突出重围》就是在云南拍的。后来因为扮演《救赎》里的丁桥和《护国将军》里的蔡锷,又在云南拍过戏,观众对这些角色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响,所以我总说云南是我的福地。

我还记得拍《救赎》的时候,剧组所在的那个地方,很多农家客栈的院里都有天然温泉泳池,那是在春节前后,冬天在温泉泳池里游泳、看剧本,觉得生活在云南的人们可真是有福。

问:这里对你来说是否有精神的空间?如果有,是什么?

答: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也是少数民族,如果要说精神的空间,我想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惦念和认同。

云南自古以来远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因为其地处边陲而与主流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相对完整的保留了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和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让艺术充满了多元化的活力,这在迅速全球化的今天恰恰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问:杨丽萍作品你看过几部?你怎么看待她不同的作品?

答: 除了电视屏幕上看过的,剧场作品看过两部——《云南映象》和《孔雀》。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差不多相隔十年,我理解这是杨丽萍两个创作时期的作品。

《云南映象》更像是在向外行走和收集整理的过程里产生的作品,关注的是生命、自然、族群、土地这样的题材,是将云南这块土地上积淀的民族文化精髓,通过原生态歌舞的形式,重新整理、打磨、提炼,呈现在舞台上,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质朴的民间智慧。

《孔雀》则更像是在向内心行走的过程里产生的作品,关注的是生命历程引发的思考,剧中设置的“时间”和“神灵”两个角色,使这部舞剧有了形而上的意味,不同的角色也对生命意义提出了不同角度的探讨。

我一直认为杨丽萍在艺术上的造诣,除了百年不遇的天赋,更是用她自己的生命状态去成就的,她似乎天生就具备那种用舞蹈去触及灵魂的神奇能力,所以我认为人们称她为“灵魂舞者”真是最恰当不过。

问:看过老版《云南映象》吗?是什么时候,什么机缘去看的?

答: 我看过两次老版的《云南映象》。第一次是在昆明拍《护国将军》的时候,朋友带我去看的。在那之前其实早已听说过,却一直以为只是传统的民族歌舞,没想到的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现场我被深深的震撼。

我记得那天看完演出之后,在创库跟丽萍聊起《云南映象》的创作,她谈到了很多关于创作的想法和初衷,她的言语简单质朴,谈起创作时充满感染力,让我更深的了解到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歌舞搬上舞台后,何以保持了这样鲜活的生命力。

再后来,《云南映象》到北京巡演的时候,我就成了最忠实的观众,邀约着朋友去看,希望跟更多的人分享这样的好作品。

问:能具体描述一下你第一次看《云南映象》的情景和感受吗?你个人觉得《云南映象》和你之前对云南的留下印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我记得第一次看《云南映象》是在昆明剧院,剧场条件并不好,但那种现场的震撼和触动非常强烈,整个演出节奏控制得特别好,不断给你惊喜,非常有感染力。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虎鼓”、“神鼓”,令人热血沸腾;还有就是“海菜腔”,歌声响起的时候,汗毛都立起来了,据说“海菜腔”是模仿水中游动的水草,婉转悠扬,美得不可思议,我记得当时情不自禁的在那歌声里微笑了;还有“打歌”,让人有一种想上去跟他们一起歌舞的冲动。

实话说,在这之前对云南更多的是想象,是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一种概念上的了解。而看过《云南映象》以后,可以说,我才真正的对这块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族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哲学、他们的性情、他们的生存态度,通过他们的歌声和舞蹈,真实的呈现在你面前,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触手可及,那种质朴和纯真令人感动。

问:《云南映象》最打动你的部分是哪里?和云南存在的精神空间有什么对应?

答:我最喜欢的是《云南映象》里那些最质朴的部分,那种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味道”,丽萍把这些农村孩子骨子里的那股“劲儿”给提炼了出来,成为了这台演出最鲜明的气质,这是我过去在其他民族歌舞表演里没有看到过的。

比如虾嘎打的《老虎鼓》特别有感染力,他是来自土地的族群,他身上那种力量和纯粹流淌在血液里,很难被模仿;还有《海菜腔》质朴纯美的歌声和笑容、《打歌》里纯真奔放的舞蹈和歌词,充满了山野的诗性,我被这种纯真的力量打动了。

《云南映象》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属性和特质,在我看来这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问:很多人看《云南映象》都会落泪,你觉得是什么情愫打动了他们?

答:我想大概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已经久违了这种淳朴的情感和感受吧!他们的歌声、舞蹈、眼神和笑容,真情真性、干净质朴,来自土地却不染世俗的尘埃。而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最初的面貌,我相信很多人的内心也一定留存着这样纯真的情怀或向往。也许正是这种来自生命源头的、质朴的歌舞语言,唤起了情感的共鸣。

问:《云南映象》的一个卖点是“原生态”。因为除了很多元素从民间而来外,最早70%的演员都是从田间地头直接登上了舞台。专业的舞蹈演员有的是,但《云南映象》为什么却用非专业的舞蹈演员?杨丽萍的回答是,因为状态不一样。“非专业”就是演员们自己,而不是“演戏”。你这次看完升级版的《云南映象》,你觉得演员状态如何?

答: 演员的状态一如既往的好,比如虾嘎,全情投入,依然非常打动我。希望后来的演员们也能把这样的本色一直延续下去。

我特别赞同丽萍所说的“非专业”就是演员们展现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演戏”,我记得我们曾经谈论过这个话题,她希望演员们在舞台上不要“表演”。拥有高超技巧的舞蹈演员可能很多,但“原生态”的状态却很难用技巧去表现。而《云南映象》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恰恰是它那种天然质朴的状态。

问:你眼中舞蹈的本质?你觉得《云南映象》体现了舞蹈的本质吗?

答:在我看来舞蹈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感释放方式,舞者通过身体语言来释放内在情感和情绪,是一种生命本能的需要、一种生命能量的出口,开始的初衷也许并不在意别人是否能看到。至于传递情感、表达和交流那是后来的事,是衍生的功能。

在我看来《云南映象》里那些充满感染力的舞蹈,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种状态。

问:杨丽萍说,她一直有一个理想,"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你觉得《云南映象》做得到吗?或者说,通过《云南映象》,能够为云南保护一些什么?传承一些什么?

答:我觉得还没有做到,还差我们回族的,请丽萍也帮我们整理一下吧!春节晚会的时候曾经在民族大团结的舞蹈里看到过我们回族的舞蹈,我都忘了是什么样了,反正不好看(笑)。

言归正传。我觉得《云南映象》最有价值的地方,正是起到了类似于“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这样一个文献的作用。我们珍视民间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却没有理由要求少数民族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里,为我们保持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现实之下,挖掘、保护、传承就成了当务之急的事,而如何去实现则更需要摸索的过程。丽萍是一个身体力行者,尽管《云南映象》未必能全部囊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却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问:你觉得杨丽萍从一个舞蹈家到成为一个艺术大师,有悬念吗?

 答:丽萍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的舞者,每次看她的舞蹈,都会被她充满灵性之美和生命张力的舞蹈语言深深打动,这样一位被观众誉为“灵魂舞者”、“舞蹈诗人”的舞蹈家,在我眼中早已是一位舞蹈艺术大师。

相关专题: 首届杨丽萍国际舞蹈季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云南映象 杨丽萍 舞蹈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