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汉代独尊儒术,以师为吏,但帝王把握教权,治国王霸道杂之,实现了官师政教的统一。汉武帝能够一劳永逸,使“胡马不敢窥阴山”,消除了自周朝就骚扰不断的匈奴的威胁,他的儒家治国自此延续整个封建王朝,但他的霸道治国也让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际上,这种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与儒家的传统理想相去甚远。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第六代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汉武帝雄才大略,颇有建树,他当政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代之一。人们往往把汉武帝的功业和秦始皇相比,史称“秦皇汉武”。
一、武帝出生
公元前156年的一天深夜,汉景帝忽得一梦:一头红色的猪从天而降,只见这头猪身裹祥云,从太虚幻境来到宫中。紧接着,高祖刘邦也飘然而至,对景帝说:“王夫人生子,应取名为彘”汉景帝猛然惊醒,才发现是一场梦。说来也奇怪,第二天临近午夜,王夫人果然产下一男婴,婴儿的啼哭声从王夫人住处传出,消息立刻传到汉景帝那里。汉景帝听说后兴奋异常,急忙乘驾赶到王夫人住处。新生儿被裹在襁褓里,发出响亮的啼哭声。景帝满脸喜色地走上前去,端详着自己的第九个儿子。儿子在父亲充满慈爱的注视下,竟然停止了哭声。王夫人欠身榻上,温柔地对景帝说:“请皇上给皇儿赐名吧!”汉景帝这时又想起了昨夜梦中的情景,于是给他起名彘。刘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二、初登大宝
汉武帝的童年和少年的宫廷生活,决定了汉武帝一生的命运,并给他五十四年的皇帝生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汉武帝虽然也是汉景帝的儿子,但是按照当时的继承顺序,皇帝的位子根本轮不到他。汉景帝在公元前153年就立皇子刘荣为太子,与此同时封刘彘为“胶东王”。但是刘荣的母亲栗姬和刘彘的母亲王美人都不是皇后,和栗姬相比,王美人并不怎么得宠。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废薄皇后,眼看皇后之位就要落到栗姬手中。但是,栗姬自从亲生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就目空一切,专横跋扈,脾气越来越乖戾。汉景帝终于忍无可忍,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他不顾朝臣反对,下诏废皇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将栗姬打入冷宫。
皇太子之位暂时空缺,诸子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展开了激烈斗争。刘彘被立为太子,他的姑母长公主嫖起了关键的作用。由此产生了“金屋藏娇”的典故。
三、独尊儒术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休养生息,一直奉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在政治上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尤其是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更是喜好黄老之术,干预朝政,谁也不能在她面前说黄帝、老子的不好。
汉武帝从小在宫中长大,受到良好而全面的教育。特别是他兴趣广泛、胸怀广阔,所以在做了皇帝之后,尽管还是16岁的少年,但他血气方刚、雄心勃勃,立志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因循守旧的黄老思想与他的品性格格不入。相反,儒家思想倡导君子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主张尊君和隆礼,更符合汉武帝的性格。但是,汉武帝刚刚掌握政权的时候,窦太后还活着,汉武帝还不敢明目张胆地推崇儒学,只能暗暗地培植自己的势力,选拔具有儒家思想的人才。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刚刚即位不久的汉武帝便下诏天下郡国推举贤良的人才进行对策,也就是对地方推举的贤才进行考试。汉武帝对这次择贤十分重视,亲自主持并出题,策问“治国之道”。在百余人的对策中,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董仲舒的对策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董仲舒从小钻研儒家著述,以治《公羊春秋》而著名。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杂取阴阳五行等诸家思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儒学体系,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董仲舒说:“治国之道出于上天,天不变,道也就不会变化。大一统是天地间的正道,自古及今,畅通无阻。而今负责教化的人来源不同,每个人的见解截然不同,以至于在位的不能坚持一个原则,法令制度也是屡屡变化。下面的人又苦于不知道如何遵循。臣很愚钝,但臣认为应该这样:凡是不在儒家经典之内的其他各家各派学说,以及与儒家思想相违背的各种学说,都应该断绝,不得与儒家学派并存。把那些邪恶荒唐的思想消灭后,道德和纲纪才可以统治,法令才可以明白,人民才会遵从正道,这样百姓也就好统治了。”
董仲舒所阐述的这一思想,就是后来史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端。曾任太子太傅的丞相卫绾,深知汉武帝意在独尊儒术,志在进取。又见他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非常赞赏,所以上疏奏道:“凡是下面所推举的贤良人才,如果是治申、商、韩非之术的,或者是倡导苏秦、张仪言论的,扰乱国家政治,请求陛下全部罢免他们。”武帝当即批准奏请。
这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经过丞相卫绾的奏请,武帝的批准,正式成了汉王朝改革旧制、推行新政的指导思想。
四、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深知,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贤能人才的辅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汉武帝在即位之后多次下诏求贤。汉武帝和董仲舒“天人三策”的问答已经成为著名的政治文献。他读了司马相如的赋以后,极想见到其人。主父偃、徐乐、严安被召见的时候,武帝说:“从前你们都在哪里呢?为什么现在我们才能够相见?”由此可见汉武帝对人才的渴求。
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用人以儒家为主,但对学习其他诸家的贤能人才,也并非一概排斥。只要是有独特才能,能为国家所用而又不反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人,他一律委以重任。张汤、赵禹熟悉法令,武帝就让他们去做管理司法的廷尉。汲黯学习黄老之术,最初见汉武帝的时候衣冠不整,汉武帝连见都不愿见,可是后来发现汲黯为人质朴、颇有才能,于是多次封他做郡守,列于九卿。正是这些精英,在创造西汉盛世的宏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这时候诸侯王的不法行为非常嚣张,他们交结公卿,在自己的封国内不遵守汉朝法令,残杀无辜,严重威胁到西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对诸侯王的骄奢淫逸深感忧虑,可是苦于没有应对之策。这时新受宠的主父偃看透了汉武帝的心思,于是向武帝奏道:“陛下,如今诸侯的势力不断增加,臣以为实在不是国家的福份啊!”主父偃的话语正中武帝下怀,于是点点头问主父偃:“那么大夫对此有何高见呢?”主父偃成竹在胸地说:“臣以为可行推恩之策。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几十人,而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得到封地,其他王子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享受不到尺寸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古时候诸侯王的封地不过百里,力量弱小,容易控制,可一有机会就要叛乱,朝廷剥夺土地更要激起叛乱。现在诸侯已经传了两三代,子孙众多,天子应加恩,让人人都为侯,这样诸侯化大为小,诸侯子孙得到封地都会感念陛下的恩德,而皇上名为推恩,实是削弱诸侯。这样,还用朝廷强力去削夺吗?臣不敏,愿陛下采择施行。”
帝听了,夸赞道:“此真可谓一箭双雕!”于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91年,汉武帝共“推恩”分封王子侯178人。有的诸侯王国最多分封为三十三个侯国,一般的也都分封为十多个侯国。这样,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他们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