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燕鹰艺途随感:有些历史文化 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

2011年12月05日 18:14
来源:www.cifvf.org 作者:王燕鹰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比如上海过去十年之中新建的摩天大楼就已超过美国西海岸全部摩天大楼的总和。这是人类建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  

感悟一座城市,无疑是从它的外观开始。鳞次栉比、风格各异的建筑正是这个城市最鲜明的特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言的美学,是沧桑巨变的见证,建筑的变化,体现城市的变迁,也体现城市一辈一辈的精神追求和轨迹。建筑不仅是城市发展过程的印迹,更是人们精神状态与心灵追求的体现,建筑永远是人类所在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财产。

我们的城市,由于在短短的十几年走过了其它国家城市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路,城市的发展先天地错失了酝酿、渐进、演变、更替、转换等自我完善的时间过程,失去了从容正常的生长过程,也就割裂了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合理性与必然性。表现为一方面许多城市外表趋同,城市建筑缺乏个性,“千城一面”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则是近乎野蛮的掠夺(包括复制、抄袭、模仿和剽窃),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具原创的廉价风景。就是伪现代和伪传统   

成为多数城市的基本视觉景观。

像意大利的锡耶纳,威尼斯,一般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之,都是中世纪的房子,距今有六七百年的现在都还在,而且好多都是木结构的。奥地利的哈尔施塔特是一个只有800名居民的小镇,由于风光秀丽,古迹众多,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游客超过80万。

最近爆出广东省惠州市正在秘密复制奥地利“世界文化遗产”哈尔施塔特小镇。也许,他们可以从具体形态上逼真地模仿出小镇的湖光山水、花花草草、建筑和街道,但是,他们能模仿出小镇宁静淳朴的气息吗?他们能模仿出小镇充满文化积淀的历史吗?他们能模仿出小镇居民在教堂祷告时的那份善良和虔诚吗?“现在不必出国,在上海已到处可见“巴黎”、“罗马”了。也许在很多人心目中,未来的上海就是应该在大街上感受到“这里二亩纽约,那里三亩巴黎”!(画家叶永青语)

其实,针对这种移植、模仿所造成的城市“特色危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前会长帕金森先生访问中国时就郑重提醒过:“我希望你们研究中国城市的原有特色,并且保护、改善和提高他们。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他们被西方传来的这种虚伪的、肤浅的、标准的和概念的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遭受到了这种威胁,你们需要用你们的全部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抵抗它。”

建筑大师罗哲文在《失去的建筑》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翻开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成功,大流士的改革与专制,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说教以及中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业,都如大江东去,一去不返。然而,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罗马的神庙、城堡、剧场,亚洲的佛寺和欧洲的教堂,秦皇、汉武的高坟巨冢,却还巍巍屹立。......他们都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反映了各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力量。”

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

作家冯骥才说过:“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一个城市的老街、老房子是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它们所承载的无形财富能留下一个城市独特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记忆和一种具有丰沛历史感的理解。”拆除就意味着城市个性和城市历史感的消逝。

就像瑞士画家约克米勒在1973创作的绘本作品《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七张精美的风景画,讲述了一个乡村的变迁史,短短二十年,一座充满田园牧歌的乡村消失了,似乎,“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逆转”,这个欧洲乡村变迁的故事,每天都在中国发生,谁也阻挡不了“建设”的脚步,其实我们也享受着城市生活便利,如何才能在都市中建造起心灵的田园了?这样,我们才有真正的未来!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1986年 感怀 世界文化遗产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