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燕鹰艺途随感:有些历史文化 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

2011年12月05日 18:14
来源:www.cifvf.org 作者:王燕鹰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本土画家王燕鹰

写在前:郑正主席在本届CIFVF的画册上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十多年前认识的老朋友,杳无音讯几年后突然出现,拿出一堆有关老重庆的画,老房子,老街,儿时窗外的风筝,已经消失的过江索道,都是老东西。年青的CIFVF今年为这些画办了个画展,也许是一种记录,或者怀念。

艺途随感

我的绘画生涯开始于复旦中学的儿童绘画辅导班,1986年我还10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到美院看画展,那是我第一次到美院,深深被校园传递出的艺术氛围所吸引,感觉这是一个艺术的盛殿,在陈列厅那是还高高悬挂的着的罗中立的油画作品《春蚕》,那满头银丝的老奶奶,白色可爱的蚕宝宝,去年美院70周年的校庆的收藏展览上有幸再次见到这幅画,勾起我儿时初到美院的那份记忆。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美院附中,得以接受正规专业的训练。生命本身是柔软的,而理想是加在柔软生命上的坚硬外衣,我内心一直心存那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怀。

从大学毕业开始(2000年)的创作中,重庆的老房子,拆迁,还有童年的美好回忆,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点。我们生存这个时代何其特殊,城市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让人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记忆和情感,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用作品去纪念那些消失的家园,和那充满乡愁情节的失落感。  

青砖石瓦、弯弯的青石板路、淳朴的院落、幽静的深宅,还有那一片片带着黄桷老树气息飘零的枯叶......树影婆娑,绿竹清溪,石桌木廊,梦遇草木鱼虫的闲情逸致.....也许,这一切正在逐渐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在2001年深圳工作一年后回到重庆,通过摄影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老屋的眷恋之情。在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中,南滨路无疑是变化最大的。现在的南滨路已是繁华的餐饮一条街了,过去在靠近南岸的长江边是一片浅浅的沙滩。冬季枯水季节到来,沙滩渐渐的现出,江边有江水裹夹着带来的泥沙和鹅卵石。那时常常下午放学后,与小伙伴一起在沙滩上做各种游戏,等到夜幕降临,我们在嬉戏打闹中回到家中。夏季随着江水的上涨,沙滩被淹没,随之而来的许多趸船停靠在岸边,货船从上游和下游来往穿梭,好一派繁忙的景象。那时在长江边游,泳,放滩,还有听趸船的汽笛声,以及那船身长长的登陆艇,现在看来都是美好的回忆了。南滨路过去有许多中西结合,造型别致的老房子,但是现在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回想初中时有位同学的家就住在瓦厂湾的英国海军俱乐部,这是一幢中西结合的建筑,别致而优雅。它先被用作肺结核病医院,后被用作民居。偶尔会从这位同学的窗口飘出小虎队,谭咏麟,张国荣,杰克逊的歌曲。风筝也常出现在我的画面中,这是我童年的记忆符号。索道是重庆特有的交通工具,长江与嘉陵江在重庆朝天门交汇,索道连接了两岸,从而有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所以许多关于重庆的电影中常出现索道的镜头。现在嘉陵江索道已停运,它也成为人们记忆中的风景了。陆续画出的这些作品,得到了师长与好友的肯定,去年作品《周家湾风景》参展由北京时代美术馆与中国写实画派主办的“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并获优秀奖。(评委是艾轩,王沂东等)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1986年 感怀 世界文化遗产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