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今天,当以敬畏之心读十三经


来源:福建日报

人参与 评论

随着“读经”呼声不断高涨,一些人认为有开历史倒车之嫌,便开始泼冷水。毋庸置疑,经里的有些内容或许与时代思想的进步、现代人格的培养有相矛盾的地方,“读经热”中冷思考没什么不妥,但不能因噎废食。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读十三经,是一次再思考的过程,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思想之旅。在郭丹教授看来,在浩瀚而绵长的中华文化长河里,源远流长的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阅读十三经,今天应成为一种时尚。对个人来说,经常接触文化经典十三经,势必会使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对社会而言,则可以正风气。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十三经作为我们民族最古老、最完整、最可靠、最重要的文献,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每个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占的地位,是无法替代、不容争议的。十三经是古代士人必读的书,今天,我们如何才能静下心来研读十三经,并从中汲取人生的养分?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丹,听他漫谈十三经,把脉“读经热”。

◆五经、六经与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关于其结集的时代和过程,古今学人的看法异说纷呈,提出了唐代、宋初、南宋、明代、清代诸说。郭丹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我们通常所讲的十三经,是经过历代的扩充,到宋代才完成的。”

为了进一步阐明经学思想,郭丹教授先从经说起。什么是经?先秦时期,经并非某一学派的专用名词,诸子百家的典籍也称经。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儒家的典籍被尊为经,经随之成了社会道德的准则。

郭丹教授说:“儒家的最早的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早佚,便只有五经。《乐》可能只是曲调曲谱,或依附于《礼》之中。古人‘礼乐’相言,乐与礼紧密相连。到了战国,古乐不时兴了。春秋末期,诸侯国往来,已不用《诗》来表情达意了,所以,依附于《诗》的乐曲乐谱自然可废弃不用。同时,春秋开始,《礼》也崩坏,《乐》也就失掉用场。《乐》经也就亡佚了。”

“汉代确立五经的地位,到了东汉,通行的是七经:《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唐初推行儒学发展,把三礼、三传都算进去。唐玄宗亲自到太学宣传《孝经》,并为之作注。同时,又把古代的训诂之书《尔雅》列入,就有十二经。宋代,把《孟子》列入,成为十三经。”郭丹教授说,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孔子与六经

孔子与六经有何关系,历来争论不休。最早是《庄子·天运》篇里讲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论语》里多次谈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依鲁史记作《春秋》。这些,都说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作《孔子世家》,说在孔子时代,“《礼》、《乐》废,《诗》、《书》缺”,孔子搜集三代文集,编次《书》,修正《礼》《乐》,作《易》的《传》,作《春秋》,等等。

如何看待这些说法,郭丹教授提出这样的意见:

首先,六经本是古老的文献,它们在先秦时期已形成,从出土的简帛文献中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因周室衰微和旧贵族没落,大批文献散失或残缺,重视古代文献的孔子进行大量的搜集。同时,因为教学需要,孔子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整理,整理出六种读本传授给学生,以至代代相传,成为儒家经典。

其次,孔子如何整理每一部经书,已不得而知。但有几个原则显而易见,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与怪力乱神”,“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第三,我们现在看到的五经,已经不是当年孔子整理删定的原貌。因在流传过程中,内容有增损,有变化,古代手书于简牍,有的甚至口耳相传,很难统一。尽管如此,我们看到的五经仍是以孔子的原本为核心和基础的,它们仍与孔子有密切关系。

◆经学与经学思想

五四以来,国人把经学仅当作文化历史语言的材料,从中只能搞些材料研究。20世纪90年代,尽管国内出现一股“读经热”,但学术界对经学的研究,较注重人物、典籍,却忽略了对经学一些全局性问题的研究。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经学和经学思想?

“经学是关于这些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因此形成的学派、传承、演变的学问。经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影响巨大。”郭丹教授认为,经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学术层面,即是对经典的训诂、义理的阐释。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厄,对这些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产生分歧,因此汉代传授经书遂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之分,并产生师法和家法。比如,关于六经次序。今文经学依由浅入深,把六经分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经学则依产生时代先后,把六经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二是信仰层面。经书是一个价值系统,承载的是国人的道德精神与价值核心。古代“经典”二字不可滥用,特指圣贤之书,主要是儒家圣人之书。可以说,经学思想最集中体现出来的就是道德精神、价值核心与价值观。就六经而言,《易》讲的是天地之道,《书》是先王行事的记录,《诗》是先王恩泽仍存时期的情志表达,《礼》是人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乐》是礼乐制度的操作记载,《春秋》是以历史记载所承载的价值判断,它们形成了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随着“读经”呼声不断高涨,一些人认为有开历史倒车之嫌,便开始泼冷水。毋庸置疑,经里的有些内容或许与时代思想的进步、现代人格的培养有相矛盾的地方,“读经热”中冷思考没什么不妥,但不能因噎废食。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读十三经,是一次再思考的过程,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思想之旅。在郭丹教授看来,在浩瀚而绵长的中华文化长河里,源远流长的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阅读十三经,今天应成为一种时尚。对个人来说,经常接触文化经典十三经,势必会使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对社会而言,则可以正风气。

标签:简帛 国学 孝经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