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复旦大学文学史家王运熙教授昨晨 去世


来源:东方早报

人参与 评论

王运熙1926年出生于现在的金山区,1947年自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复旦大学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直到1994年退休。他在复旦学习、工作、生活了整整70年,从事古典文学研究60余年。王运熙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6年,并兼任中国唐代文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等学术团体的领导工作。他与顾易生教授共同主编并亲自参与撰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两卷本多年来被全国高校用作教材。

2月8日凌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去世,享年88岁。

王运熙教授自2011年5月遭车祸后,一直卧在病床上。关于王运熙教授的后事料理,王运熙的儿子王宏图教授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追悼会具体时间还未定。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则对早报记者表示,学校和系里的官方纪念活动还在计划中,具体也未定。王宏图教授向早报记者介绍,“因为车祸,父亲躺在第一人民医院已经快三年了。1月初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比较危险,后来转危为安。去世前几天,精神都还不错的,所以走得也很突然。”王云熙教授最后因反复肺部感染去世。

在复旦大学的70年

王运熙1926年出生于现在的金山区,1947年自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复旦大学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直到1994年退休。他在复旦学习、工作、生活了整整70年,从事古典文学研究60余年。王运熙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6年,并兼任中国唐代文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等学术团体的领导工作。他与顾易生教授共同主编并亲自参与撰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两卷本多年来被全国高校用作教材。

王运熙先生出名甚早,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即以汉魏六朝乐府诗研究受到学界的重视,之后他的研究转向汉魏六朝唐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王运熙同时为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学科特别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党委书记刘跃进认为,王运熙在1948年开始的乐府诗研究,至今仍然是研究乐府诗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一年王运熙先生才23岁(虚岁)。一个23岁的人写的著作,过了60多年,到今天为止仍没有人超过他。”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看来,王运熙早年对乐府诗的研究,“回过头去看绝对是里程碑式的工作,可能是60年以后的现在都没有人能够超越的。”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复旦大学中文系得到了很大发展,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就集中了郭绍虞、朱东润、蒋天枢等一批著名的老学者,王运熙先生当时就长期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的主任,为培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去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用五卷本的《王运熙文集》为当时还在病床上的老先生祝寿。王宏图教授对早报记者表示,入院三年里,“第一年,父亲精神状况都很好,所以在病床上选编了这套文集。”五卷本《王运熙文集》,前四卷分别以作者之前出版的四种专著——《乐府诗述论》、《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管窥》为主体,增加近十年新写论文十余篇,按内容分别归入各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昨天早上在其微博上说:“王先生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所任职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时间最长、最信赖的作者。”

宅心仁厚 平实如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允吉之前曾说,“第一觉得王先生的治学很有操守;第二有分寸;第三有情趣。我们表面上谈他不苟言笑,不大说笑,很严肃的,其实王先生说话挺有情趣。我们上文学史第一课王先生要讲研究古典文学的意义、方法,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但是之后他讲了一段什么话,就是说,‘古典文学我搞了这么多年了,如果现在要我离开古典文学的研究,去搞别的了,这是我最大的痛苦。’这个话在当时讲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当时刚好推翻这种不听组织分配,党指挥到哪里就要干到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你怎么说这是你最大的痛苦呢?但王先生讲的也是真话。 ”

“我认识王先生是到复旦大学以前,除了读他的书,知道王先生这个人,是当时我们文学所的文学史编写后,需要一个征订意见稿。我们就去访问王先生。我印象非常深刻,对王先生的印象就是四个字,宅心仁厚,就是心地非常善良,乐于助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说。

王运熙的另一位学生,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昨天早上在电话里对早报记者说:“王先生为人老实,1994年退休,从不作宣传。”陈尚君教授也经常在微博上提到这位老师,关于“老实”,陈尚君教授说,“运熙先生最好的文章,平实如水,但最得要旨。别人说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集大成的著作,他说是一本指导写作的书。他写唐人对诗歌分体的看法,指出格诗与律诗之不同,揭示齐梁体的所指,不取明人之臆说,最见精彩。”陈尚君教授提到王先生上课,“有浓厚的金山口音,因此上课很重视写黑板,要点常写满黑板,板书极清晰。可惜我没听过他的大课,以上为听闻。1978年秋他给我们开文史基础课,在宿舍,六人听讲,占满书桌,他坐旁边床上,拿出练习本,缓缓地说,很平和,但极便初学。”读研究生的时候,陈尚君问王运熙先生学术研究如何确定选题,“先生说作家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学者应在读书中发现题目,千万不要想到题目再去找材料,那样不可能有深刻的体悟。”

标签:学生 板书 院系调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