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化流动理论”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人参与 评论

王京生的学术著作《文化是流动的》(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创立了全新的“文化流动理论”,在学界和文化理论研究界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当下文化语境中学术著作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特例。其原因,既源自这本著作的理论创新,又在于它对深圳这样一个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新兴城市的文化快速发展给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法,从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树立了独特的学术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评王京生文化理论新著《文化是流动的》

吴俊忠

王京生的学术著作《文化是流动的》(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创立了全新的“文化流动理论”,在学界和文化理论研究界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当下文化语境中学术著作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特例。其原因,既源自这本著作的理论创新,又在于它对深圳这样一个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新兴城市的文化快速发展给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法,从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树立了独特的学术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文化流动理论”的理论贡献

当今世界,文化流动无处不在,文化冲突时有发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愈益明显。“文化流动理论”在考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流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研究揭示了文化在历史与空间中流动的客观规律,并以文化流动的实例和效应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对长期被人们认同和奉行的“文化积淀论”进行了系统批判,对理解文化的传统方式进行了重新解读,其思想内涵之深刻,理论锋芒之新锐,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和改变了文化研究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参照。作为一种新型理论,它的理论贡献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颠覆了理解文化的传统方式,对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全新的理论解读

“文化流动理论”的创立者认为,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化学派,虽然他们对文化定义与文化内涵的理论表述各不相同,但他们对于文化本质的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 都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群体的意义价值与生活方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这种看法久而久之演变成一种理解文化的传统方式,而这种传统方式把文化看成是固定不变的独立存在,看不到或遮蔽了文化的流动性特质,“导致对‘确定不移’的文化的执着”,“文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生动关系也被生生割裂。”简而言之,理解文化的传统方式,见静不见动,见固不见变,见此不见彼,文化被视为囿于地域、限于民族或时代的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精英与大众的对应性文化解释,就相应地形成了某种文化形态的优越感或卑微感。

“文化流动理论”在剖析理解文化传统方式弊端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文化不是被动地外在于经济社会的独立存在,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赖经济社会,在流动中变化和更新,并积极主动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的鲜明特征。文化的流动消解了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界限,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理解文化的传统方式已失去了文化实践的支撑,已不能解释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必将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消退。

(二)对文化积淀论进行了批判性否定,为文化创新拓宽了理论空间

长期以来,无论在文化研究或社会实践中,“文化积淀论”似乎已成为评价和判断文化生成与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在文化积淀论者看来,一个城市或地区,没有文化的积淀,在文化上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文化只能慢慢积累,谁试图追求文化的跨越式快速发展,谁就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这种理论让历史文化古城自我陶醉,感觉良好,缺乏应有的文化创新活力;让新兴城市自惭形秽,底气不足,难以建构公认的良好文化形象,从而在客观上扼杀了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文化流动理论”认为:“文化积淀论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制约着社会的创新,制约着思想的进步。不否定它,不对文化积淀论保持批判的态度,就没办法适应今天社会的变化。”因此,在分析文化积淀作用二重性的基础上,对“文化积淀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批判,揭示了“文化积淀论”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明确指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是要不断地挑战传统的界限,而不是对传统的坚守和积淀的膜拜。”“过分依重文化积淀的存量,漠视文化流动带来的增量”,就会使文化积淀“变成沉重的历史负担,窒息一切生动活泼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文化积淀相对落后的城市或地区能够后来居上”。事实证明,“文化积淀论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也无法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和现实做出合理的解释。”

“文化流动理论”对“文化积淀论”的批判是一种“破”与“立”的关系,没有对“文化积淀论”的批判,不破除“文化积淀论”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就没有文化创新的理论空间,就使“文化流动论”很难真正立起来。可以断言,对“文化积淀论”的批判,必将从根本上改变评价和判断文化生成与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极大地拓宽文化创新的理论空间,促使人们“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去认识文化的本来意义、真正动力和规律”,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贡献。

(三)创立了充满活力的新型文化理论,为全面认识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现状、推动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

创立“文化流动理论”的缘起虽然是“要给深圳文化找个说法”,“给深圳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奠定一个理论基础。”(王京生语)但在客观上已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创新意义已超越深圳,面向全国。

通览《文化是流动的》,可见“文化流动理论”的核心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批判文化理解的传统方式和“文化积淀论”,为“文化流动理论”的出场扫清理论障碍;2.论述文化流动的客观必然性和具体途径,阐明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流动既是一种必然存在,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文化既在历史中纵向流动,也在空间中横向流动;3.阐述文化流动与文化生成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明确“任何兴旺发达的地区一定是流动文化最活跃最激烈碰撞的地区”;4.阐明“文化流动过程就是文化创新创造过程”,区域或城市间的文化竞争,依赖于文化创新能力;5.明确“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流动的人群是文化流动的承载者”;6.剖析移民、经济、文化产业、技术和城市五大关键要素与文化流动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当代表现,并延伸至对身份认同和城市文化战略、城市兴衰等重要问题的讨论。

“文化流动理论”的科学体系与丰富内涵,为全面认识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现状、推动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它促使我们不仅要看到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和文化遗产,更要看到当今世界文化流动和文化创新的大趋势;不仅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文化存量,更要善于创新,扩大新的文化增量;不仅要重视文化作为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精神引导作用,更要重视文化对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和发展助力作用;不仅要给深圳文化找个说法,更要为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理论探索。

“文化流动理论”的实践意义

“文化流动理论”的创立源自生动的文化实践。当今世界的文化变迁,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深圳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的典型“样本”,提供了“文化流动理论”研究的现实依据,激发了创立这一理论的思想和激情。因此,在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流动理论”,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它的首要特征,必然会对文化实践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为推进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富有创意的理论指导

文化流动与移民、经济、文化产业、技术和城市等关键要素有着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文化流动理论”在分析研究这一内在机理的当代表现时,涉及到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而对这些根本问题的研究结论和创新观点,对于推进我国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指导意义。突出表现在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继承与文化创新等关键层面。

“文化流动理论”认为,由于文化产品的快速传播,“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文化流动的基本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的取向和发展路线图”。“文化产业所代表的文化制造能力和传播能力,影响着文化的流向,并将决定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能力。”这些理论观点不是“文化流动理论”创立者的个人臆想,而是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文化现状和国际文化竞争态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它表明,如果我们仅仅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已远远不够。必须从文化流动的角度高度关注和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决定作用,从而增强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要集合体,成为强国富国的一个重要支柱。

文化流动与城市兴衰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是“文化流动理论”论述的重点之一,也是“文化流动理论”赖以支撑的核心例证。这方面的观点不仅鲜明响亮,而且话语铿锵、掷地有声:“城市有着促进文化生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促进文化流动的主要承担者。”“城市因文化的流动而兴,因文化的停滞而衰亡。”“文化的流动性本质要求城市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在促进文化流动上做文章。”“在选择城市文化战略时,必须尊重‘文化是流动的’这一基本定律。”上述观点对于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选择,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它提示我们:无论是历史古城还是新兴城市,必须把文化的流动作为发展的主旋律,努力为文化流动创造条件。要通过文化流动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扩大城市影响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从战略上确保城市在文化流动中处于有利位置,做大做强文化设施,科学布局文化机构,着力凝聚文化人才和文化精英,不断增强文化原创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策划和打造。

全面正确地认识文化遗产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文化流动理论”批判“文化积淀论”时突出强调的核心内容。“文化流动理论”认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不仅仅表现在其文化遗产之中,还存在于文化作为一个复杂整体所形成的传统之中”。“城市的命脉不在于遗产式的文化积淀,而在于代表着创意和创造力的文化流动”。“一个城市的文化兴盛,有时候并不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根据和理由”,“绝不能信赖于所谓历史文化的底蕴和沉淀能在今天爆发出奇迹。”这些观点突出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核心主导作用,对于进一步明确当今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抓住重点、把握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示我们:不能把文化遗产和文化积淀变成沉重的历史负担,一味地吃老本而忽视当下的文化创新。文化资源既包括历史的遗存,更有当下的创造和增加,而后者体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创新活力。新兴城市虽然缺乏历史文化积淀,但同时也没有历史负担,因而文化创新的意识更强、动力更足、途径更多、效果更明显,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

(二)为全面认识深圳的文化创新、正确评估深圳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地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论佐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且也创造了文化快速发展的奇迹。深圳城市文化竞争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和“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荣誉称号,世界知识城市高峰会议把深圳评为“杰出的发展中知识城市”,《人民日报》赞誉深圳已进入中国文化的“第一方阵”。但由于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不同,面对深圳如此众多的文化亮点,至今仍有人还没有完全从深圳是“文化沙漠”的错误印象中走出来,总是以挑剔的眼光质疑深圳文化现状,诸如文化底蕴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文化结构不够优良等论调时有出现,进而引起对深圳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的纷议和思考。

“文化流动理论”的缘起就是“要给深圳文化一个说法”。因此,以深圳为文化样本论证和阐述文化是流动的,就是“文化流动理论”创立的基本出发点。在《文化是流动的》一书中,不仅有一章激情洋溢地专论深圳,而且在其他各个章节的论述中,多次以深圳为实例。通览全书,“文化流动理论”关于深圳的论述,集中回答了三个现实问题:1.深圳文化创新为什么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2.深圳文化的突出亮点和形象高度是怎样形成的。3.深圳文化创新为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这些问题的论述和解答,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了关于深圳文化的质疑,为全面认识深圳的文化创新、正确评估深圳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论佐证。

“文化流动理论”认为,“文化是流动的观念,为深圳彻底摒弃‘文化沙漠’之说、为深圳理直气壮地张扬自身的文化旗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石”,“文化流动不息,深圳创造不止。”深圳文化创新得益于文化流动,与移民城市、观念更新、文化积淀不丰厚这三个要素密切相关。

深圳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壮大的新兴移民城市。移民是流动的,“流动的人群是文化流动的承载者”。深圳移民形成了新的深圳人群体,也给深圳文化创新输入了能量和活力,创造了全新的深圳文化。“文化流动理论”注意到,“过去,当我们谈论一个城市的文化时,更重视在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或者书上有什么样的记载,或者是建筑物是什么风格,留下了什么样的民俗,但是实际上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人的流动,各种各样的人的聚集、碰撞,必然会激活每个人身上的文化基因,产生新的文化形态。”“移民深圳的每一个人,都为了各自的梦想来到这里,对过去生活的不满足,对新的聚集地的希望,让这个城市汇聚了巨大的文化能量,孕育着文化巨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谈论文化创新,“深圳是中国的一个异数和奇迹。”这些观点表明,移民带动文化流动,文化流动促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扩大城市文化含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移民城市既是深圳城市特征的一个定位,更是深圳文化创新的集群优势。正是广大的移民使深圳这座城市生机勃勃、充满个性,使深圳文化创新动力不竭、活力无限。

深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是产生新观念、激活新思想的地方。“文化流动理论”认为,“观念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文化流动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新观念是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历史的转折越深刻,观念创新的程度也就越深刻。”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窗口和试验场,从一开始就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并很自然地产生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影响全国的新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成为“很多影响当代中国的新观念的发源地”,产生了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的十大观念。这些新观念本身就是文化创新的产物,进而又推动了文化创新。“文化流动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观念和文化理论,之所以能在深圳产生和形成,也是得益于深圳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观念更新在推动文化创新的同时,也使深圳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现代观念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圳表达”,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留存的共同财富。”

深圳没有秦砖汉瓦,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原有的文化资源相对薄弱,但在“文化流动理论”的视野中,“文化积淀不是文化资源的全部,城市的软环境甚至比硬环境更重要”。“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积淀一种方式”,更多的则是在文化流动中创新和发展。深圳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因而也没有因积淀造成的历史负担,反而激发出更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强意识,“有着在文化上崛起的理想与抱负,更有着把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坚守与探索”。换言之,正因为文化的流动,正因为坚信文化创造比文化积淀更重要,深圳才有底气、有胆识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和“国家文化主权”的思想,才有信心“旗帜鲜明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文化”,才有气魄、有能力锻造文艺精品,打造文化品牌,创造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才能甩掉被强加在头上的“文化沙漠”的帽子,成为“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文化产业百舸争流”的“文化绿洲”。

综上所述,“文化是流动的”观念使深圳变劣势为优势,自强奋发,后来居上,文化创新亮点频出,文化品牌影响全国,文化形象独具特色,文化地位举世公认,具有“观察研究中国当今文化建设的现实样本意义”,也成为“文化流动理论”一个最为生动的典范和例证。

(三)为深圳学派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向

深圳自1996年提出构建“深圳学派”的文化畅想以来,建设和形成“深圳学派”一直是深圳学人心中激荡不已的一个梦想。然而一个学派的形成,需要具备一系列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条件就是要有体现学派构建的宗旨、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向的学术理论。这是学派构建的基础。舍此,构建学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深圳学派”建设有声有色,成果频出,但仍缺乏能为“深圳学派”扬旗奠基的学术理论和代表著作。《文化是流动的》及其所创建的“文化流动理论”,为“深圳学派”建设打出了一面闪亮的旗帜,奠定了“深圳学派”的理论根基。

“文化流动理论”对于“深圳学派”建设的奠基意义,集中体现在明确宗旨、展现特性和确定研究方向这三个层面。

“深圳学派”的宗旨在《文化是流动的》中明确表述为“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全球视野”反映文化流动的时空和规律,体现深圳学术的开放;“民族立场”反映深圳学术研究的国家意识,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时代精神”反映深圳学派的学术品格,体现深圳学术发展的主要优势;“深圳表达”反映深圳学派的学术个性与原创特色,体现“深圳学派”的使命和担当。“深圳学派”的宗旨总体体现“深圳学派”建设与发展的文化背景、远大志向和鲜明特色,即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揭示深圳作为当今中国文化“样本”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走向世界而进行学术探究,“让世界聆听中国文化的声音”,打造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深圳特色的学术文化精品,“以有为求影响,以影响求有位,以有位求壮大。”“在实干中打造出一个学术的新高地。”

“深圳学派”的品格特性是前沿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的集中统一,也是学派得以生成和壮大的重要条件。“文化流动理论”认为,“‘深圳学派’应以思想解放为鹄的,蓬勃焕发又严谨执着,放胆争鸣,穷通真理”,“始终秉承卓尔不群、敢闯敢试的争鸣传统,不断形成求学问道的高雅追求,逐步培育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群体”。换言之,“深圳学派”与传统学派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深圳学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流派,而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表达者和激扬者,要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立论、立言;其次,“深圳学派”以理论创新为基本追求,有着全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此外,“深圳学派”不是一般地在学术研究方面标新立异,而是要充分展现特区学者的理论勇气和思想活力,发出不同的声音。

“文化流动理论”提示我们,“深圳学派”本质上是文化学派。这一特质决定了它的研究方向是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推进文化创新是“深圳学派”的首要任务,不仅要研究“文化的价值创新能力”“文化的制度创新能力”“文化科技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要集中研究文化创新在文化观念、文化理论、文化产业、文化权利、文化服务、文化传播、文化体制机制、文化精品打造、文化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的生动体现,展现文化创新的开放姿态与批判精神。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深圳学派”不是要建造一个包罗万象、门类齐全的“商业大厦”,而是要营造一个专门经营文化精品的“文化专卖店”,是要把文化创新鲜明地印刻在深圳学派的旗帜上,从而使深圳这个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城市“样本”,成为文化研究的重镇,起到领航和示范作用。

总之,“文化流动理论”为“深圳学派”高扬旗帜,一论定基,必将对“深圳学派”的建设与壮大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授)

标签:文化 民族 底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