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向鲍勃·迪伦之前的戴维斯们致敬


来源:东方早报

人参与 评论

鲍勃·迪伦不同。他当然尊重民谣传统,却以诗意和自由的创作把民谣推上新的高峰。影片把他的出现比作黎明,非常恰当。然而黎明前仍挣扎在黑暗中的民谣歌手们,依然是这段音乐的“黄金年代”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黎明前的戴维斯们也许从未期盼过民谣的春天。他们抵抗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抵抗职业主义,仰赖天赋和际遇。因为活得太过纯粹恣意,所以如泡沫一样易碎。

1961年的格林尼治村,一个名叫勒维恩·戴维斯(奥斯卡·伊萨克饰)的年轻民谣歌手挣扎在失败的泥沼中艰难度日。

电影《醉乡民谣》剧照。

电影《醉乡民谣》剧照。

布莱克·施耐德(Blake Snyder)有一个著名的戏剧写作理论:拯救一只猫!简而言之,就是如果剧作中的英雄救了一只猫,那么无论他接下来干了什么杀人放火的勾当(伤害动物除外),观众都会傻乎乎地站在他的立场随他一路杀过去。这条屡试不爽的规则,被科恩兄弟再一次用在了他们新作《醉乡民谣》中。这就决定了,观影者的立场必会紧紧跟随这个失意主角,站在他的角度看世界,品着他的痛苦在歌声中回忆往日。

1961年的格林尼治村,一个名叫勒维恩·戴维斯(奥斯卡·伊萨克饰)的年轻民谣歌手挣扎在失败的泥沼中艰难度日。冷色调,冬天的残雪,一切与鲍勃·迪伦《自由驰骋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s Bob Dylan)封面上的那条黎明前的东村路如此相似。不同的是,戴维斯就像“米达斯国王的白痴弟弟,所指的一切皆会成屎”。这样刻薄的评价,不幸还来自他爱的有夫之妇珍(凯瑞·穆烈根饰演)。他艰难度日,永远都没有固定住址。

在一段冬日狼狈不堪的公路之旅后,戴维斯终于来到音乐巨头布德·格罗斯曼(默里·亚伯拉罕饰)面前。很可惜,他有天赋,却没有好到打动老头的心。于是,带着“和你的搭档复合吧”的建议,戴维斯黯然回到格林尼治。更糟糕的是,他的搭档麦克早已跳桥自杀身亡,跳的还不是公认的“自杀圣地”布鲁克林桥,遭陌生人耻笑之余为这出悲剧添上了一笔荒诞的色彩。

整部影片是一个封闭的故事。开头第一幕戴维斯在Gaslight俱乐部唱歌,下台后被在暗巷等他的陌生人揍一顿的场景在最后一幕再次出现。整部影片,讲的只是这个倒霉人在挨揍之前一周四处碰壁的糟糕人生。不同的是,最后一幕他下台之后,鲍勃·迪伦出现了。尽管当时的鲍勃·迪伦只是刚进城的一介小卒,却意味着民谣的春天即将来临。

在民谣史上,迪伦无疑是重要的。在他之前,年轻人们唱数十年前的民谣,如同戴维斯在舞台上惯说的“这些歌不新也不过时,它们只是民谣”,只因民谣与当时主流的弗兰克·辛纳屈、巴迪·霍利等相比更纯粹亦更诚实。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道出年轻人们坚守民谣的某种意义所在——戴维斯的姐姐丢给他一箱旧物,里面有一张他8岁时候录的《Shoals of Herring》。在影片的后半段,他终于去看了已不识人的海员老父,为他弹唱了这首他曾经最爱的歌之后,老父似有所动。

鲍勃·迪伦不同。他当然尊重民谣传统,却以诗意和自由的创作把民谣推上新的高峰。影片把他的出现比作黎明,非常恰当。然而黎明前仍挣扎在黑暗中的民谣歌手们,依然是这段音乐的“黄金年代”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黎明前的戴维斯们也许从未期盼过民谣的春天。他们抵抗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抵抗职业主义,仰赖天赋和际遇。因为活得太过纯粹恣意,所以如泡沫一样易碎。

民谣对戴维斯来说,从来不是餐桌上的娱乐,而是职业,是挣饭碗的手段。说的更高一点,是信仰。影片中一共8首歌,没有哪一首是在他得意或者追逐爱情的时候所唱。那些唱歌的场合,不是试音、帮朋友和音、就是在餐桌上应朋友之邀“像训练有素的宠物狗一样”不情不愿地唱,或者面对丧失神智的老父,把唱歌作为远航前的告别。当一个人把生活的苦酒酿成音乐,无论他唱的是新歌还是老歌,都一样动人。

动人的,还有那个黄金年代的格林尼治。曾身处其中的人总也忍不住频频回溯往事,未经历的人也轻易被它吸引。音乐酒吧每晚都有驻唱的人,醇美生动如珍的也有,垂垂老矣而壮硕热情依旧的老妇也有;愿意把落魄的戴维斯当艺术家看待而善待他的哥大教授夫妇和堕胎医生是那个年代中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最美画像;就算拼油费去芝加哥,也会遇到老迈又固执的爵士乐手和酷极了又莫名被警察带走的朋克青年。回到猫身上。戴维斯丢了哥大教授夫妇的橙色虎斑猫,“心里很不好受”,却在街上自以为逮到了原来那只。后来发现搞错了只能带着意外被捕的怂猫继续流浪,教授家的猫却也终于乖乖回来了。很多奇迹不是吗?

在影片致敬的这个年代,即使冬天阳光稀薄,不足以扭转乾坤的暖意却让戴维斯们即使永远成为不了鲍勃·迪伦,也一样可以自由徜徉于这个时代,共同结成黄金年代的记忆。

标签:民谣 乐手 迪伦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