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记录,有意义的文化工程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人参与 评论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成长印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涵起源于早期社会基于农耕、祭祀等需要而形成的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意义的仪式活动。传承至今的民族节日,已经上升为一种符号与标识,其作为仪式场景再现和情感寄托的活态纪念碑,已成为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载体,更是民族认同与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程 园

一段时间以来,国学热、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国人所认知。最近,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200卷)首批10卷发行仪式在京举行。这一由国家层面首次发起并主导的课题,汇聚了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1500余位专家学者的参与,将完成对全国范围内约150个代表性传统节日的调查和记录工作。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多元化的日益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从几年前的中韩端午申遗论争到如今一年到头喧嚣不止的华丽洋节,甚至是基于经济利益而兴起的大肆造节(“双11”“双12”等)运动,都使传统节日显出颓势。即使春节、端午、中秋等一些较为重大的节日有国家法定假日作为提示,其大多也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愈演愈烈的消费狂潮中,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味道,殊为可叹!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成长印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涵起源于早期社会基于农耕、祭祀等需要而形成的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意义的仪式活动。传承至今的民族节日,已经上升为一种符号与标识,其作为仪式场景再现和情感寄托的活态纪念碑,已成为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载体,更是民族认同与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遏制传统文化的式微,特别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感,不仅要有舆论层面的提倡,还需要开展各项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编撰《中国节日志》丛书这种基础性的整理工作是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起点。这有助于唤起民众对于传统节日的怀旧意识,促使他们重视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这类工作还将展示并沟通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各少数民族历史的个性与魅力,关注民族文化的历史源流、代际演变与现代传承,这无疑会为传统文化的丰满充盈勾画出美丽画卷。

标签:文化 民族 国学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