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人参与 评论

《意见》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王 淼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建设美丽中国、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广泛共识。

2013年,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

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

这一年,中央高层对“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繁发声,不仅反映新一届中央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更显示其以精神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决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3月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发表讲话,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文化悠久漫长,文化名人灿若群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文化形态浩繁多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加强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四个讲清楚,是个有机的整体,很有思想高度,有大视野、有历史辩证法,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崇德向善,是传承中华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

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后,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12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总书记的这番话,充满人文关怀。

1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这一文件,内涵丰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将进一步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意见》指出,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意见》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意见》要求,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中央有系列指示、有明确要求,接下来关键是社会各界行动起来,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和弘扬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

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系列要求,全国上下积极探索实践,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不断拓展和深化。目前我们应进一步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实施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开展好“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的宣传展示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

2013年,尽管我们依然经常为老街区被拆、传统村落消失、传统节日淡化、文化生态堪忧等问题所困扰和忧虑,但我们同时也真切地看到,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正确地处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在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真切地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和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3年,浙江省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作出五年构想,2013年为推进年,拟2014年为拓展年,2015年为深化年,2016年为提升年,2017年为跨越年。逐年深入深化,逐步转型升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迈出的坚实步伐,正在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结合,形成“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

目前,我们的文化成就与经济成就还不相匹配,如何激活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生命,是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那些优秀传统文化,曾经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仿佛一段段尘封的往事。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全国上下保护传承力度的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让那些久违的优秀文化遗产重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能忽视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标签:文化 民族 传承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