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他在英语世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


来源:东方早报

人参与 评论

哥伦比亚东亚系教授商伟去年12月30日一整天都在忙碌有关夏志清去世的事宜,他和东亚系的同事一起拟了份讣告,以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白根治夫的名义对外发布,“我非常沉痛地告诉大家,我们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中国文学教授夏志清于2013年12月29日去世。我们知道,他以一己之力在美国和英语世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他同样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领域功勋卓著。1960年代,夏先生加入哥伦比亚大学,他的工作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重要的中国文学研究机构。过去的50年里,他持续用中英文创作,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台湾、

  夏志清在纽约家中。图片摄于2011年10月。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图

  夏志清在纽约家中。图片摄于2011年10月。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图

昨天,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发布了夏志清过世的讣告,“他以一己之力在美国和英语世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他的工作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重要的中国文学研究机构”,“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和大学的重大损失,他永远在我们心中”。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于纽约时间2013年12月29日去世,享年93岁。

尽管夏志清夫人王洞希望在元旦之后再正式对外宣布夏先生过世的消息,但全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昨日起都已获悉。王洞前天对早报记者说,夏先生后事料理,得等到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回来后再具体商量。正在台北休假的王德威教授昨天告诉早报记者,夏志清先生的葬礼将于2014年1月19日在纽约举行,然后会在2014年春天(三四月间)举办一个正式的纪念仪式,一个学术性质的追悼会。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昨天也发布了夏志清过世的讣告,“他以一己之力在美国和英语世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他的工作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重要的中国文学研究机构”。

白先勇:

我们这代人的文学导师

“夏先生一生体体面面,喜欢朋友,喜欢大家在他旁边,喜欢吸引大家注意,所以后事一定要做得风风光光,让他高兴。”王德威是近几十年跟夏志清夫妇最亲近的学者。他并非是夏志清的直接学生,但正是夏志清的慧眼赏识改变了他的一生。“夏先生找上了我,然后成了我一生的转折。我其实不是他的学生,是他间接学生的学生。夏先生的兄长夏济安先生在台大外文系有李欧梵、刘绍铭这些学生,我则是刘绍铭的学生。夏先生在1986年一次德国会议上,听到我的论文,就找到了我,我就这样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四年以后,他找到我让我去接他的班,我几乎吓坏了。”

作家白先勇认识夏志清已有50年整,“我第一次见他是1963年。那时我刚刚从台大外文系毕业,受夏先生的兄长夏济安先生介绍到纽约拜见了他,从此交往至今。去年,我们在纽约度过了快乐的三天,他请我吃饭,我们一起看戏,看青春版《牡丹亭》。我是作家,但夏先生这样一位文学研究者从不当面要求我如何去写,而是不断鼓励我。他就是这样几十年不断提拔、鼓励年轻学者和写作者,我们都敬爱他。”白先勇说,“在我看来,夏先生是我们这代人的文学导师,尤其是对我们这一代作家和文学学者而言更为重要。”

2013年12月11日,王德威在回台北前去疗养院看望了夏志清,“夏先生很虚弱可还是很快乐,还讲笑话。他是一个如此豁达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快乐的人。”王德威回忆,“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吃东西,抱怨三明治太不好吃了。这时医生来了,他直截了当当着大家的面问医生:‘我到底怎么样?’医生说:‘你很好。’他说:‘你别讲假话了,我们都是现代人,我不相信这套的。我已经永垂不朽了,因为我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先生永远是这样,那么机智,让人哭笑不得。”

说起夏先生的幽默,王德威回忆起200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为夏氏兄弟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夏先生说出的那些令人惊叹的话语。孙康宜教授也同样回忆起了那一幕,当时很多汉学界和文学界的学者作家参加,会议目的是为了评价夏氏两兄弟半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贡献。在闭幕式上,夏先生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啊,其实王德威是因为心里歉疚才为我举办这个大会的。他觉得对不起我,因为最近他从哥大跳到了哈佛。他投靠曹营去了,丢下了我这个刘备……”孙康宜回忆,当时王德威笑得前俯后仰,夏先生则神情自若。“夏先生还说与会的韩南(Patrick Hanan,中国文学研究者)是哈佛派来的密探。”王德威说。

在会上,很多人问夏志清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他回答:“哦,没什么秘诀,不过按时吃许多维生素而已。”夏志清经常向别人介绍使用维生素。

但这些年来,夏志清的心脏问题越来越大,“他人老了,心脏跳不动了,在睡梦中离去。”王德威说,夏先生去世前见的最后一个人是他的好友庄信正,“庄先生是夏先生最好的朋友,29日上午庄先生来看望他,他感到很高兴,中午还吃了东西,都挺好的。夏师母下午一两点回去休息,等到下午6点来的时候(夏先生)已经走了。”

王德威:

见过他的人很难忘记他

夏志清夏济安兄弟,然后是刘绍铭等一辈学人,接着是王德威……中国文学在港台、海外的研究脉络就这样延续下来。在王德威看来,西方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正是由夏志清创立的,“1961年,夏志清因为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史》被邀请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这是夏先生引以为傲的地方。他把中国现代文学变成一个典范,在学院内去研究,使中国现代文学成为广义世界文学地图上的一个文学现象。他在欧美学界一直受到尊敬。”王德威说,“后来的该领域学者无论是哪个立场——批评他或支持他,都得和他对话。他树立了一个标杆。一些‘左派’的朋友对他的立场不以为然,但从现在的眼光看,夏先生秉持的无非是一个广义的人文主义。这些年,我们不再写那一类文学史,也不再有那样的写作出现,这是我们后来人感到惭愧的地方。批评他的人,没有那个气派。而见过他的人,很难忘记他。”

“他有时蛮夸张的,但也是特别之处。”王德威说。

耶鲁大学东亚语言系教授孙康宜则对早报记者表示,他最佩服夏先生的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那是在西方研究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学在海外的研究和传播有其不朽的贡献。”1950年代初夏志清刚从耶鲁大学获得英国文学博士学位,专攻西洋文学,但他在毕业后短短的3年间(1952-1955)就完成了这部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专著,而且被誉为“拓荒之作”,“那真令人钦佩。即使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夏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内容和观点仍毫不过时。”

孙康宜教授认为,年轻的夏先生在当时学界能有如此杰出的贡献,乃得益于他在英国文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和分析世界文学的不寻常功力。“当时美国汉学界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汉学的美国人大多以较传统的眼光来研究中国文学;而一些移民到美国的中国文学学者则大多以教中国语文为主。但夏先生却发挥己长,用他自己分析西洋文学的‘细读’方法来研读中国文学,加上他那努力不懈的写作精神(以及书写英文的卓越能力),终于使他的作品成为一代人的骄傲。”

哥伦比亚东亚系教授商伟去年12月30日一整天都在忙碌有关夏志清去世的事宜,他和东亚系的同事一起拟了份讣告,以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白根治夫的名义对外发布,“我非常沉痛地告诉大家,我们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中国文学教授夏志清于2013年12月29日去世。我们知道,他以一己之力在美国和英语世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他同样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领域功勋卓著。1960年代,夏先生加入哥伦比亚大学,他的工作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重要的中国文学研究机构。过去的50年里,他持续用中英文创作,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其他华语地区拥有大量读者。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和大学的重大损失,他永远在我们心中。我们也会记得他的幽默和难以忘怀的个性。”

标签:文学界 作家 文学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