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秦始皇陵疑似地下“军备库”曝光


来源:北京日报

人参与 评论

据介绍,此次出土的甲胄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甲片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圆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圆形的小孔,并用扁铜丝连缀在一起。甲片未被叠压的边上有一道抹棱修饰甲片,未被叠压的角有抹角,使甲片的叠压更加互相贴合。这些甲胄形态精美,制作工艺高超,但并不是实战装备,而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为秦始皇陪葬用的,象征地下“军备库”。

一件新近修复好的石铠甲正在展出。石铠甲的每一片石甲都经青铜丝连接,可以自由翻卷伸缩,能保证穿着的活动性。(视频截屏)

石头盔每一片石片的弧度都不一样,符合脸的结构,在肩膀部位都有一个弧形的凹槽,适应人体的结构。(视频截屏)

考古现场。

秦始皇帝陵在世界上被认为是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据悉,编号为K9801、面积13000多平方米的陪葬坑近日正在进行试挖掘。而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军备库”。

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盔甲整齐叠压的状况判断: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井然有序。

制作一件石甲需一年时间

K98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南部的内外城之间,距离现在的封土约200米,平面为长方形,主体部分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南北两边的东西端各有一条斜坡门道。连同四条斜坡门道,该坑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始皇帝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在试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其中石质铠甲约87领,石胄约43顶。

专家分析,石甲胄的制作应该结合了当时的玉器加工工艺:石料的开片及制作甲片的粗坯;细致打磨基本形成的片体;钻孔与抛光;编缀成形。通过实验,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工时344—444天,也就是说,制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时间。而陪葬坑内的铠甲和甲胄用到的甲片总数超过500万片,其所费劳动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规模也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个庞大的坑内,估计有上千件石质铠甲、头盔,还有二号坑曾经出土过的马缰索、青铜车马器构件、青铜锛、箭头及其他军用装备文物,所以,有关专家认为,这个陪葬坑,应确切地称它为秦兵马俑地下宫城的军备库。

战服设计外观与实战并重

陪葬坑出土的铠甲,主要由前后两片构成,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有的还配有护肩膀的披膊甲。据考古工作者介绍,裙甲不仅多采用小甲片,而且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这一别具匠心的特殊设计,使裙甲上下翻动更加灵活,从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军作战不受拘束。

石质头盔顶部到侧片下端长度约为30厘米,直披肩膀,对颈部和肩部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使整个头盔显得更加完美。甲衣和头盔的设计,充分说明秦时军队战服设计已十分先进,不仅注重了外观的美,更注重了实战的需要。

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盔甲整齐叠压的状况判断: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井然有序。

从出土的文物看,兵马俑的质地与铠甲的质地完全不同,显然铠甲的石料加工工艺,比兵马俑的泥土烧制工艺要考究得多,精细得多。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断,当时秦军有着严明的等级和待遇区分。

鱼鳞甲具有很高研究价值

我国古代甲胄在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皮革为原材料。

据介绍,此次出土的甲胄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甲片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圆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圆形的小孔,并用扁铜丝连缀在一起。甲片未被叠压的边上有一道抹棱修饰甲片,未被叠压的角有抹角,使甲片的叠压更加互相贴合。这些甲胄形态精美,制作工艺高超,但并不是实战装备,而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为秦始皇陪葬用的,象征地下“军备库”。

这些石铠甲虽然打磨工艺类似,但形态上却各不相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张卫星介绍,“像鱼鳞甲,我们看到它打磨得非常精致,除了边缘的打磨和表面的抛光以外,还有很多穿孔,有圆孔,有方孔。”专家介绍,鱼鳞甲此前一直被认为出现在汉代,由级别较高的军官穿着,此次在K9801中发现鱼鳞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而除了铠甲、头盔,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了披在战马身上的马甲以及和车马配备的青铜零部件等。这些迹象都表明K9801陪葬坑的功能类似于一个大型的“军备库”。据《海峡都市报》

考古学家成功“解剖”

中国史前最大石城的石城墙

新华社西安12月18日电(记者 冯国)经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今年在中国史前最大石城——神木石峁遗址不仅发现了现存最早的马面与角台,还对石城墙(上图)的构筑方式进行了“成功解剖”,揭示了四千年前城防建筑起始阶段的构筑技术与方法,为研究史前人类筑城的理念与实践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据了解,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的石峁遗址最初发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近年来持续的考古工作被确认为中国史前规模最大的石城遗址,尤其因去年发现的巨大城墙、完整的城市结构和罕见的东城门址而被评为重大“世界田野考古”项目之一。

根据考古发掘,考古学家今年重点对石峁古城的东南角城墙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城墙外侧存在着加强攻防功能的马面和角台等建筑,还对石砌城墙的多处段落进行了全方位“解剖”:不仅发现石砌城墙是由石块和草拌泥构筑而成,而且发现城墙因地势开地槽筑基,尤其是靠向城外方向的基槽要向下深挖一米左右,如此一来则需砌上一米左右深的石头之后,再与面向城内的地面找平,从而向上继续砌筑城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说,古代的城门、马面和角台可以说是城墙攻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石峁古城建筑的外立面可谓十分平整,这在四千年前就能实现让人十分惊讶。特别重要的是,在平整的外立面之内,石峁人因地制宜地使用了草拌泥,将一块块不规则的石头“焊接”在了一起,从而留存下了如今的珍贵文化遗产。

此前的考古调查与勘探表明,石峁古城的石砌城墙主要由内城墙和外城墙组成,其中内城墙现存长度5700余米、外城墙现存长度有4200米,皆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说,如今考古发掘的东南角城墙位置处于遗址的最高点,这个地方城墙大部分是因地制宜且蜿蜒而去,其实整个石城的城墙基本是依照地势来造。

根据初步考古勘探判断,陕西省神木石峁城址始建于4300年前,到夏代(距今4000年)毁弃,是世界上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个。

标签:考古 车马器 青铜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