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四光:让文化变成看得见的记忆


来源:北京日报

人参与 评论

2007年初夏,当时受命从事奥运经济研究工作的陈四光听到一个消息:为迎接2008奥运会,首都博物馆向全国博物馆征集160件文物在奥运期间向国际友人展示。文物只是文明的化石,为什么不让外国人看到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呢?陈四光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工艺美术。他要开设一个场馆,把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集中在一起,奥运期间展现给各国来宾。这个头脑灵活的人,不仅拥有敏锐的目光,还拥有同样迅捷的行动。2007年7月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组委会宣布成立。其实这时,一切还

王倩

陈四光,1971年生,满族人。现任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馆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北京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手工艺术协会副会长,曾主编《中国国情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4-2007奥运经济报告》《人文奥运文明北京》《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等。担任“中国城市发展中心作用课题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保护与传承课题组”等专家组组长。

陈馆长坐在大办公桌后,我们走近,他欠身,脸上露出一个浅笑,眉梢轻扬,看上去有些许傲慢。一席长谈才发现,这只是他一贯从容自信的姿态。讲起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的事儿,同样带着笑,却透出举重若轻的威严。眼前这个人,有许多头衔,却又过于年轻。单指馆长这一称呼,就与这浓黑的头发、年轻的面孔很不相称。他的经历,更让人疑惑。不是企业家何以指挥千军万马的生产线?不是文化工作者却为何一头扎进非遗保护工作?他始终称自己只是个支招的。许多人对他避之不及,有人说他不走常规路,有人干脆叫他“疯子”。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他白衬衣配红领巾,站在少先队员中间,笑得像个孩子。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1.

不只是坚持

这天清晨,大雨下个不停。天坛北门一条安静的街道热闹起来。30多名警察保卫着一座刚刚落成的五层建筑。陆续赶来的人们,举着雨伞,翘首期盼。里面传来消息,凭请帖进入。这些有头有脸的人们急了,他们的面孔和大名不就是通行证吗?

同一时间,地下停车场里在上演同样一幕:一个和蔼的老人,同样因为没带请帖被拒之门外。这个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而此时,不远处的三、四、五层楼内大厅里,拥挤着上千人,一场盛大仪式还在等待他到场致辞。

这是2008年7月18日8时50分,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开馆仪式前的插曲。

这一天,北京醒来的很早。长安街以北艳阳高照,以南却大雨倾盆。来自全国的800多名工艺美术大师、工美协会会长、各地博物馆馆长、二十几位省部级干部,涌往刚刚落成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大雨,使原本安排在千人广场的开馆仪式不得不移至馆内。为保安全,一个人竖起了他高高的眉毛,一字一句地对工作人员说:只认请帖,不认人!

这个人就是即将上任的年轻馆长陈四光。9时整,当他扬起眉梢,高声宣布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开馆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而外面,已是雨过天晴,阳光灿烂。

就在此前1小时,这里还在进行最后的布展工作。事实上,一个月前,这座博物馆能否成型,还是个悬念。

陈四光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要办成一件几乎所有人认为不可能的事。

2001年7月13日,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时,陈四光不会想到,他的人生将因此开始长跑。

2007年初夏,当时受命从事奥运经济研究工作的陈四光听到一个消息:为迎接2008奥运会,首都博物馆向全国博物馆征集160件文物在奥运期间向国际友人展示。文物只是文明的化石,为什么不让外国人看到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呢?陈四光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工艺美术。他要开设一个场馆,把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集中在一起,奥运期间展现给各国来宾。这个头脑灵活的人,不仅拥有敏锐的目光,还拥有同样迅捷的行动。2007年7月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组委会宣布成立。其实这时,一切还只停留在一个想法。很快,社会各界蜂拥而至,各种质疑也扑面砸来:陈四光凭什么敢做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京市崇文区政府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区国资委出资800万,注册北京天坛民族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并建立场馆,作为实体,服务于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全力支持这一设想。

此时已是2008年1月,距离奥运会开幕仅剩7个月。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开始装修。很快就是7月,离奥运开幕不到30天,陈四光又遇上了一个看来过不去的坎儿:承包珍品馆的建筑集团罢工了。奥运逼近,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已离京,奥组委不发通行证的车辆无法进京,原材料运不进来,工地居民反映扰民……工程似乎无法进行。据说,建筑集团负责人躲了起来。电话打了上百个,不接。所有人都以为,陈四光搞砸了,区政府要丢人了。

这天晚上,陈四光准备在工地上安营扎寨了,一副誓与这栋建筑共存亡的架势。召集一些工程负责人开会,人们不知道这个不按常规出牌的馆长都说了些什么。夜里1时,失踪的建筑集团负责人打来电话:不惜一切代价完工。连夜从河北调集的130名建筑工人,早上7时前来报到。如今问起陈四光那晚如何打破僵局的,他只轻轻地一笑。

7月18日来临的前三天,连降大雨。如果你碰巧经过,会看到好似电影中的画面:800名来自全国的工艺美术大师,手捧自己的作品,等在日夜兼程拔地而起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楼前。工作人员正在往大厅里搬运柜台,柜台落地,几个大师手里的东西才有了着落。一个柜台100多公斤,雨不停地下,手脚打滑,柜台玻璃摔坏了,马上换一个。这样,一个接一个,现场忙碌而有条理地运作,陈四光就在这忙碌的人群中,奋战了三天三夜,没敢松一口气。

终于,7月18日,由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国家文物局、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奥林匹克之旅——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开幕,这是2008奥运期间北京全面系统地向世界友人展示中华民族伟大文化艺术的大型活动。

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成了奥林匹克文化遗产。

2.

不仅是真诚

珍品馆成立之前,陈四光是奥运经济的推动者,成立之后,他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且一发不可收。陈四光有他一贯的固执:别人当作一项工作,他每一次都当作事业。

2008年珍品馆开馆至今,陈四光带着员工,连续举办展览110项、文化活动上百场: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成为全国文博行业的文化品牌活动;连续五年举办北京新春文化庙会;连续四年参加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作为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50多项讲座、论坛;常年举办“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珍品展”、“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燕京八绝传统技艺展”;成立“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之家”,常年固定举办大师作品展示活动……

陈四光的理念是:非遗保护要有执行力,要办实事。质疑声又来了:你陈四光凭什么能行?非遗保护常常是一件难以为继的事,为什么一个没钱没势的穷馆长做起来似乎水到渠成,风生水起了?

这位陈馆长说:我们看似什么都没有,其实,什么都有了。非遗传承人有手艺,社会有资金,市场有需求,我们只需要做一个纽带,促成结合。非遗要进入市场流通,以资金养技艺,非遗能活起来。

“纽带”其实是一种导向,一种眼光。搞经济研究出身的他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知道哪里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纽带”又是一股黏合剂,多年摸爬滚打,他自有一套穿针引线的手腕。从经营城市经济,到开发奥运经济,从前期市场调研到制定方案、层层落实,每一步,他都走得扎扎实实。顺着这些经验,用经济学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他心里有谱。

都说文化人相轻,都说那些工艺美术大师多少有些脾气,不好打交道。在陈四光这里似乎不是问题。他始终觉得,以诚心换诚心,是一条不变的真理。许多时候,应该把赚钱的事儿先放在一边儿。记得有一回,一位青海唐卡大师匆匆来找陈四光——天津有人要出40万买他的一幅唐卡,怕受骗的他,想到先请以诚信出名的陈四光做个证人。果然,天津一行买卖不成,这位唐卡大师又来到陈四光这里,流下老泪。原来,他患上眼疾,急需一大笔钱治病。陈四光没有多想,把手头办事用的15万现金递给他。大师提出把这张唐卡留下。当陈四光认为唐卡贵重不能收的时候,大师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是徒弟做的,不值那么多钱。”

另一位年轻唐卡大师娘本,在他默默无闻的时候,是陈四光无偿为其举办个人专项作品展,成名之后,娘本把50件作品拿到珍品馆来。

人们跟陈四光合作,还因为他有能力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面对市场,他有时像一个“机关算尽”的商人。

新北京十六景的说法刚刚提出,陈四光马上制作出一系列主题金银币。他认为,这样的主题,一定要集中发行,限量销售。陈四光狡猾地一笑,说这叫“饥饿销售法”。结果,北京十六景金币一个月销售一万套。

这只是一个例子,陈四光把工艺美术品的开发当作非遗保护的经济命脉之一。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只有变成实物,让人们消费,才能传下来,活下去。

陈四光带领团队开发的上千种工艺美术品,成了每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上抢眼的风景。他甚至在领导视察现场声称:“我要让中国工艺美术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要24小时传播中国文化。”对他来说,这绝不是大话。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宏大的口号,文化的血液流淌在衣食起居的细节里。让中国工艺美术品走近更多人的生活,就是传播文化。

陈四光整合社会资源经营了三年北京礼物旗舰店,如今旅游纪念品店已拥有50多家分店,他们的成功模式是,用工艺大师最好的技艺,结合时代的需求,把文化融入日常用品、旅游纪念品、商务礼品、政务礼品乃至艺术收藏品,不断创新,与国际接轨。

如今,这一模式不仅做到与世界同步,还影响着世界。法国人专门前来学习制造“法国礼物”。

带领几个人,做成面向世界的事儿,这样的野心,仍然没有停歇。2013年初,陈四光又启动了一系列更宏大的设想:打造中华民族大舞台,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华民族技艺的风采,让全国各地优秀的原生态音乐、民族歌舞在这里集中表演;创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给非遗传承人建立工作台,现场展示艺术品的制造过程;用中国最好的木材——国木金丝楠,打造中国金丝楠艺术馆,复制中国历代家具,供中外游人欣赏……在陈四光不大的办公室,听他描述起这些愿望,仿佛并不遥远,这一片天地就在他心里,蓝图已在眼前铺开。他又开始给我们算账:全国每年来北京旅游的中外友人超过一亿,2000万人参观,100元一张门票,就是20亿的收入,还不算销售收入。有了这些钱,可以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3.

还需一点情怀

在一些人眼里,陈四光有点傻气。2012夏天,他赶到成都市崇州羊马镇广场前,对着堆积的金丝楠木材眼含热泪,喃喃自语。他说:“在别人眼里,你是一堆木头,在我眼中,你是文化的精灵,是使者,我一定把你带回北京,让你们绽放出最美的光彩。”原来,这是当地森林公安缴获的一批金丝楠木,据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最大的一批。精明的商人会猜想,陈四光这下发财了。或许那些金丝楠木知道,此刻的陈四光心里想的完全是另一回事。

这一回,陈四光动情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陈四光一直奢望打造中国金丝楠艺术馆,复制中国历代家具,留给子子孙孙一份看得见的记忆,金丝楠木是他心中最理想的材料。产自中国,出身宫廷,古典家具遇上尊贵的金丝楠木,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若不是这样偶然的机会,若不是他根据一条新闻消息千里迢迢地寻找,永远不会有这样一场风云际会。

然而当他来到这些沉睡的“精灵”面前时,又感到揪心疼痛。这批金丝楠正堆放在广场上,经受着烈日暴晒,风吹雨淋。曾有不法商人要买去,当地百姓躺在楠木堆上用身体拦下。陈四光开始上下奔走,先后行程19次。自贡市人民政府征求所有事业单位意见,包括十几个省内博物馆,根据评估价,由全省单位优先购买。经过煎熬与等待,陈四光最终以高于评估价500万元的巨资拿下。

他清楚记得,那是2013年8月13日,在上百名自贡市沿滩区法警和崇州市公安局警察的协助下,10941根2287立方金丝楠木装了满满87节火车车厢,运达北京。距离他2012年7月6日得知这一线索,已经过去13个月。

陈四光正在召集全国优秀的工匠,希望按照全国博物馆的藏品和史书记载,打造中国金丝楠艺术馆,制作不同时期的金丝楠木家具。既有唐宋元明清家具样式的再现,也有面向未来的设计。他计划制作一百套,给全国各省博物馆,他要让文化记忆流传下去。

这些做法也许后来被人们称为创举。对于陈四光来说,这一创举不是来自一时的冲动,只是源自一种情怀。提到那些只为追逐利益的商人们,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从事非遗工作的人,初衷只是能够让一项技艺传下去,而不是赚钱。他愿意同他们站在一起,帮他们一把。人要有一点情怀,事情才能做得久远。

陈四光还把他的情怀放在了非遗事业上。2013年4月18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作为全国十大收藏家之一的陈四光变卖了自己心爱的藏品,捐赠400万元人民币。陈四光算了这样一笔账,这些钱对于那些大老板们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对那些传承非遗技艺的人来说,这些钱有时候却可以救活一项技艺。基金会陆续得到首钢集团、全聚德、同仁堂等企业的大力支持。全国政协刘晓峰副主席出任理事长。

有时候也不乏慕名而来的捐赠者。基金会接到电话,对方张口便说要捐赠,“问他要不要来见个面,对方说不要,问他有什么要求,对方说没要求。我们也就当做一个玩笑挂掉了电话。没想到,几天后,基金会的账户上果然增加了捐款。什么是人物?这才是真正的人物!”

这点情怀,来自记忆的深处。

陈四光的母亲是乡村赤脚医生。小时候,每天早上,母亲要带他走5公里路,去村子里上班,中午12时再赶回家做午饭。淳朴的村民常常邀请母子俩去家里吃,正直的母亲总是推脱。对于年幼的陈四光来说,漫漫回家路变得异常难熬。记得5岁那年,有一对山沟里的老夫妇,没钱看病,母亲就拿自己的钱给他们垫付药费。一天中午,这对老乡亲等在母亲回家的路上,一定要母子俩去家里吃顿便饭。陈四光至今依然记得那日的饭香。一小碗白米加小米的干饭,他很快吞下肚子,这时母亲给他使眼色。原来那时乡下人过年才能吃上这样的米饭,说是便饭,人家已经是倾其所有了。他和母亲都没有再吃第二碗。

后来参加了工作,有了收入,陈四光便主动承担起赡养这对老人的责任,转眼已是19年,他们对于他,不是负担,是一种财富。

他说,一个人要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该到哪里去。

标签:唐卡 技艺 文化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