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作画
3月5日,大连万达玥宝斋主人、书画收藏家郭庆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由于一篇文章把自己变成了被告的郭庆祥,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沉淀,已显得不那么激愤,但是态度依然坚持。
程式化、模式化,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无奈
“中国画这么多年为什么落后?因为它本身就存在着复制自己的现象。无休止的复制从积极的角度说,可能锤炼了笔墨功夫。但是,它却束缚了画家的思想,泯灭了画家的创造力。作为当今的艺术家,既然意识到了这点,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艺术要进步、要发展,就不能永远地原地踏步。”
见到记者,郭庆祥最先说的,不是他与范曾的这场官司,而是上面这段话。
郭庆祥告诉记者,他发表于2010年5月《文汇报》上的那篇批评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最初针对的并不是范曾个人,而是针对当前中国画创作的一个现象——日趋程式化、模式化。这个现象不只范曾一个人存在,而是一种风气。这群所谓的“艺术家”,他们不是在研究书画艺术创作本体,而是把心思放在“包装”、“设计”上,先把自己的书法或国画设计好了样式,然后利用媒体资源、人脉资源等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大力宣传,将其像商标一样地注册。他们的作品本来应该是属于精神产品的艺术品,却按商业标准进行着买卖。
郭庆祥说,这些人把他们的“策划”、“设计”行为美其名曰“个人风格”,然后利用“个人风格”堂而皇之地掩饰其文化欺骗的实质,用这种手段迷惑大众,欺骗那些不懂艺术,却愿意出钱收藏好的艺术品的收藏者。“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风格不是手铐’。我认为即使那些所谓的‘艺术风格’成立,一个艺术家也不能为某一种风格所束缚。更何况大众中大部分不懂艺术,这正需要我们的艺术家给予引导。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去想办法引领大众的审美,而不是欺骗他们。中国要做文化大国、强国,必须依靠高质量的艺术家,断然不能靠这些骗子。”
艺术品收藏者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意识
在书画收藏界,郭庆祥创造了不少的神话:1997年,用48万元买入傅抱石的《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元卖出;1998年,以180万元买入一幅李可染画作,2002年在翰海拍卖会上以1000万元卖出;1997年,在翰海拍卖会上买入徐悲鸿《立马》,2003年在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以380万元卖出。在拍卖场上,郭庆祥创造佳绩的例子还有:2005年,吴冠中的《鲁迅乡土组画》和《龙须岛社之家》均拍出639.2万港元,成为那次拍卖会的“双冠王”;2006年,《长江万里图》以379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中国内地油画最高纪录;2007年,《交河故城》以4070万元的价钱落槌,创造了内地当代艺术家国画拍卖的最新纪录。
郭庆祥说,这些都是他多年学术研究、积累的成果。“什么是好的艺术品?怎么才能准确地认定好的艺术家?这是收藏家必须做的功课,收藏不能盲目!”
在曾经见诸报端的文章中,郭庆祥多次提到艺术创作者、评论者和收藏者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他坦言自己既是艺术品收藏者也是评论者,在艺术品收藏过程中始终坚持艺术评论。“2007年,我针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某些丑态图像、低俗作品遭到疯狂追捧的市场乱象,连续发表了三篇署名文章提出批判,将那些作品斥为‘文化垃圾’。而后又对美术界存在的创作麻木现象、管理机制阻碍美术发展等现象,提出过批评意见并公开发表。这些都是正常的文艺评论行为,不存在针对个人的言论攻击或名誉侵害。这是当下一名艺术品收藏者、评论者正常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流水复制的作品根本不含有艺术家的情感,可以说和艺术毫无关系。
话题回到这场官司上来,郭庆祥说:“《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这篇文章发表后,范曾就主动站出来,认为说的是他,正说明我描述的美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仅如此,还说明书画界存在着山头林立、霸气十足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是学识的文化,更是涵养的文化,一个没有涵养的人,绝不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人。范曾曾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者’自居。可是,一见到批评,马上怒不可遏,一个有涵养、有修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这样对待批评的。这正说明我的文章批评对了!”
郭庆祥告诉记者,他首次收藏范曾的作品是在1994年。有朋友介绍说,范曾在法国购买房产遇到困难,想请他帮忙,他当即订购了范曾200幅中国画,4000元一平尺,一幅画12000元。事情定下后一个月左右,范曾就完成了100幅画作。郭庆祥感到很吃惊:一个画家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画这么多画?他怀着疑问来到了范曾在北京的画室,想看一看那后100幅画的创作情况。结果却让他更加惊讶: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被磁铁整齐地吸附在墙上,题材与前100幅没什么区别,不外乎是“老子出关”、“钟馗”、“达摩”等等,每一张画全是先画同一个部分,再画另一个部分,采用的完全是“流水作业”。他惊叹:这几乎就是一个生产车间!从那一刻起,他对这位画家的美好印象和崇拜之情完全失掉了。他觉得这个行为根本就是在“骗钱”。
最令郭庆祥气愤的是,范曾亵渎了公众资源。他利用大众媒体把自己吹嘘成“国学大师”、“绘画大师”,然后拿毫无创造性可言的东西去欺骗大众。其实很多画家都在程式化、模式化地进行千篇一律的创作,但至少他们是在一张一张地画,而范曾确是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画,纯粹的流水作业、批量成产。即使是工艺品,也该有个工艺制作标准,而他连个工艺制作标准都没有。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文化欺骗”。他那些流水复制的作品根本就不包含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情感,甚至可以说和艺术毫无关系。这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因此它们不是真正的艺术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