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收藏家如何“玩弄”文物艺术品


来源:99艺术网

“玩弄”收藏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因为收藏品承载着远古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艺术审美、工艺传承和流传经历。

\

民国时期除了赫赫有名的孙瀛洲先生等人而外,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在收藏界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收藏的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先后捐赠或原价转让给故宫博物院,使得这两件文物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与民国其余的“三公子”相比,确实成为以后中国的收藏精神楷模。

收藏的境界是藏有所为

民国晚期和新中国之后,香港成为中国文物重要收藏基地,也有人说是中国文物流向世界各地的跳板。由于连年动乱,不少没落贵族南下上海,家资收藏随之也积聚上海,上海由此成为当时国内的一大文博中心,有古董经营商二百多家。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局势动荡和经济管制,不少外侨、华人纷纷转移资产或离境,有移居海外的,也有定居香港的。其中,不少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大收藏家、文物鉴定专家也在其列。文物收藏也随人散而散,中国大陆民间收藏可谓命悬一线。文革时期,“破四旧”风潮席卷全国,更是形成了官方和民间秘密的走私两条流失渠道。

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以来,尤其盗墓风潮并起,内地流散出去的文物,大多会以香港为中转地。作为集散地,香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香港成就了很多知名的大收藏家;同时,也造就出了敏求精舍这样一个华人民间收藏团体。

近代的中国收藏史,香港“敏求精舍”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机构。这个机构成立于1960年,主要由胡仁牧、利荣森和陈光甫三位先生发起组织,他们约集香港好古诸友十余人组建了这个收藏团体。到上世纪90年代,敏求精舍的香港会员达44人,海外会员13人,名誉会员8人。2005年敏求精舍四十周年时,有香港会员36人,海外会员9人,名誉会员22人。“敏求”语出《论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求精舍自成立至今已四十多年。敏求精舍在中国书画文物收藏界举足轻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学术机构都相当重视精舍举办的雅集、展览、学术研讨会,及出版的目录、专著等。成立于1962年的香港艺术馆(前身为香港大会堂美术博物馆)是本港专门收藏艺术品,特别是以香港艺术为核心,致力研究和推广艺术的机构,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与敏求精舍开展合作,并多次受惠于精舍会员的慷慨捐赠。包括罗桂祥博士、叶义医生、麦雅理先生、胡仁牧先生、葛士翘先生、利荣森博士、饶宗颐教授、范甲先生、关肇颐医生、徐展堂博士、关善明博士、练松柏先生、许晋义先生及何安达先生夫人等在内的敏求会员,都曾捐赠书画文物精品予香港艺术馆。

\

敏求精舍中的重要个人收藏,有精舍首届主席胡仁牧的清代官窑单色釉器收藏、叶义医生的竹刻犀角雕收藏、罗桂祥的宜兴陶瓷茶具收藏、叶承耀的明清家具收藏、九如堂李大鸣的高古瓷收藏、天民楼葛士翘父子的明清官窑瓷器收藏、徐展堂的历代瓷器收藏等。

敏求精舍成员之一叶义先生,是香港著名医生,医学博士、文物收藏家。一生收藏文物甚丰,尤以犀角雕刻类器物为精,于文物研究方面著述颇多。他捐赠一批竹雕给香港市政局辖下艺术馆(前香港博物艺术馆),使香港艺术馆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竹雕藏品艺术馆之一。还有,生前曾立下遗嘱,将所藏80件套犀角雕刻作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85年叶义先生的遗愿终得实现。为此,故宫博物院曾于1985年专门举办《叶义先生捐献犀角杯展览》以示纪念。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收藏家 文物艺术品 士大夫文人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