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国家人文历史》:正在消失的老广州

2013年07月22日 11:39
来源:人民网 作者:周斌

在孩子心里埋下爱广州的种子

“小时候从海印桥望过去,西边灯火通明,繁华无限,东边乌灯黑火,偶然几点渔火闪烁,一片沉寂。如今城市扩张,中心东移??昔日、今日,这一片土地都是我们深爱的广州!”杨华辉在“古粤秀色”微博上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许多粉丝以为,维护微博的是位热爱传统文化的退休老教师。

杨华辉1980年出生在老城区西关多宝路,正赶上广州翻天覆地的大时代,四五岁时,亲见西关大屋大规模拆迁。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和外公散步,面对满街残门败瓦,外公突然低声骂了一句:“岔家铲”——广东话“灭门”之意。外公出身书香门第,一生儒雅,那是杨华辉唯一一次听到外公讲粗口。

杨家祖上世居西关,爷爷的爷爷杨樾在珠江北岸创办了海珠大戏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珠戏院几乎垄断全广州粤剧舞台,能到那儿看一场戏,是非常时尚高端的事。梅兰芳曾在海珠大戏院首演《西施》。戏院老房子仍然屹立江边,只是早已易主,成为综艺舞台。

杨华辉五岁的时候,父亲调到东山工作,全家搬到了新河浦。西关和东山,建筑风情截然不同。西关多富商,大屋最具岭南特色;东山多洋房,聚居军政要人、海外华侨。漫步新河浦,如同来到欧美别墅区。

 

“新陈代谢”式的旧城改造

邓其生教授谈历史建筑的保护

城市是活的史书。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每座城市都会被打上深刻的时代印迹,每个时代也都会留给人们一片片的建筑群落。旧的时代过去,新的时代到来,城市里的建筑也会新旧叠加在一起,为历史增加一页具象的书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发展极为快速,如何处理包含了大多数历史建筑的旧城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就此问题,国家人文历史的记者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的邓其生教授。

邓其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破旧立新还是新陈代谢

国家人文历史记者(下简称国历):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一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两个主要方面,而其中旧城改造极受公众关注,特别是现在人们对老建筑的价值认识、保护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的拆、改总是会成为舆论的焦点,社会各方面对旧城改造的方式、意义、路径存在分歧,那么,旧城到底应该如何来改造?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广州亚运会 历史建筑 老建筑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