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当历史可以观看》:老照片留住了更多生命的温度

2013年07月04日 14:06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冯克力

冯克力:细节传递时代信息

实不相瞒,这些年编辑为了《老照片》出去约稿,不知多少次听人慨叹,家中原先有很多照片,可惜“文革”抄家时被洗劫一空。民国年间有条件经常照相的人家,要么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要么家庭经济境况比较殷实,而这样的人家,正是那场“革命”所要整肃的。

照片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历史,其实古今中外都有。尤其是在中国,罚没、抄家的事情古来有之,遇到改朝换代的关口,更是频频发生。因为照片中有名不见经传的外国人,我们就需要将照片藏匿;因为曾经和被打倒的领导人合影,照片就必须销毁;这一切已经能说明这个社会病了,照片成为反映社会出问题的一种载体。

在我看来,照片本身其实是不应该承担这样一些责任的。今天这样的问题不再出现,说明社会越来越进步了。

从这些年编辑老照片的经历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我们的近现代史教育严重滞后了。以抗日战争为例,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正史叙述里,在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里,对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描述语多轻蔑。一说到国民党正规军的将士,要么在日军的攻势面前“不堪一击”,要么就专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制造摩擦”。但是我们在《老照片》中刊出的一些照片显示,国民党当年也是认真抗争的,他们同样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老照片打破成见的事例其实还有很多。所以我经常说,这就是照片的魔力!而且不用多,有时一张就够了。事实上,这些年,无论是《老照片》还是学术研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已经越来越趋于客观了,但是在教科书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如今的读者早就可以通过其它各种渠道了解历史,死守“历史成见”只会适得其反。

陈丹青为我作序说,《老照片》一举勾销了摄影与照片的异同,同时,公众与私人、历史与家庭、阅读与观看的关系,均告合一。我想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对《老照片》来说,从公众与私人来看,中国传统正史的叙事,只专注于朝代更替之类的“经国大事”,往往忽略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殊不知这些司空见惯的细枝末节,其实是在默默生聚并传递更深层次的时代信息。

比起那些“宏大叙事”来,百姓的家藏老照片显然保留了更多的个体生命的温度。我们要注意,这温度既是个体的,同时也是时代的。

(以上据冯克力先生采访录音整理)

《当历史可以观看》
冯克力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40页,35元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老照片 历史教科书 观看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