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当历史可以观看》:老照片留住了更多生命的温度

2013年07月04日 14:06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冯克力

本报记者 严友良 发自上海

“《老照片》把这些原本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重新呈现在一个真正‘没有尊卑之别’的‘舞台’上:他们在演绎各自人生的同时,也交织出了一幅别样的时代画卷。”谈及自己十几年编辑、出版《老照片》的生涯,主编冯克力对时代周报记者坦承初衷。

在其最新出版的《当历史可以观看》中,冯克力再一次通过17篇文章分享了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讲述“照片遭遇之种种”,回顾老照片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历史。冯克力喜欢借美国文化评论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的话阐述自己这么做的理由:“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

“全息”性,照片的魅力所在

摄影术诞生前,形象记录社会生活场景的功能多由绘画承当,但绘画再写实也不可能如实地还原一切。与此相对,一旦相机的快门被按下,取景框里的一切便巨细无遗地被记录下来,这使得每一张照片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全息”性,观看者则根据自己的偏好看其所看,从中获得自以为有趣的信息。

“观看者对于照片信息的关注与选择,往往与拍摄者的主观愿望大异其趣。有时摄影者作为画面的主体呈现给人的,观看者却熟视无睹,反而是画面里那些毫不起眼的什物触动了他的神经。”冯克力说。

书中举例,著名摄影家李振盛先生曾拍摄过一组反映“四清”运动的照片,记录1965年黑龙江阿城县农村开展“四清”运动的场景。李先生当时是黑龙江日报社的摄影记者,是带着宣传“四清”运动大好形势的使命进行这次采访的。在其所拍的一张照片里,两个富农分子低着头、弓着腰站在台上接受批斗,身上穿着破棉衣,看上去与叫花子没什么两样。

“这身破衣烂裳,对于原本希望这张照片所能诉诸读者的感情—如激发对富农分子的义愤与仇视等—几乎具有某种颠覆性。而被批斗者身上已露出棉絮的破棉裤和破棉袄,又是摄影者在拍摄这张照片时很难避开的。这些细节或者信息虽与照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无关乃至相悖,但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也不可避免地被定格在了画面里,这就为后人提供了另一种观看的可能。”冯克力这样解释。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老照片 历史教科书 观看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