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贺龙女儿贺捷生:父亲与周恩来的一诗之谊(图)

2011年05月17日 15: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贺捷生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图为贺龙女儿贺捷生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父亲贺龙同我谈到他与周恩来总理的患难之交,突然问我,女儿,你知道历史上有个张皞如吗?我搜肠刮肚,一时答不上来。这似乎在父亲的意料之中,他马上说,不怪你女儿,这个叫张皞如的人,我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老先生,蛮有学问,也蛮有骨气。民国初年,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首诗,题目叫《伤时事》。诗写得很好,你想办法找来看看。

回到我就读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我立刻向近代史老师请教,然后钻进学校图书馆,费了很大力气,才从故纸堆里查到那首诗。原来是首七绝。诗前面有段附言:“九月二十八日阅报,见徐州会盟,祸已近眉睫,政府犹用敷衍主意。国家生命已断送于数人之手矣,不禁掷书流涕,遂成口号。”下面是诗的原文:“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有泪,/伤心最怕读新闻。”

透过悲愤而又低沉的诗句,仿佛能看见一个身穿长衫的中年男人,以歌当哭,正在烟云飞渡的天空下独自徘徊。面对军阀当道,枭雄窃国,他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失望和悲伤。但他却无所畏惧,敢于在诗里藏刀,痛斥窃国者的倒行逆施,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

这首七绝刊登在1916年天津出版的《敬业》杂志上。因杂志的发行量十分有限,我在北大图书馆没有查到它的原刊,只查到《伤时事》最早刊登于这本杂志的记载。但看到1916这个年份,我蓦然想到正是在这一年的2月,我父亲贺龙在故乡桑植带领他的12个弟兄,揭竿而起,用两把菜刀(其实是两把柴刀)砍了芭茅溪盐局,夺了官府的12枝枪,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难道这是一种巧合?接着,我开始追踪张皞如先生的足迹,希望能找到他写下《伤时事》的前因后果。我想,父亲文化不高,也没有诗词方面的造诣,可他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得这首诗,记得写这首诗的张皞如先生,其中必有原因。

后来我获得了如下资料:张皞如,名穆熙,字皞如,1878年生于河北省盐山县大许孝子村,于1905年离家赴保定深造。由于他天资聪慧,进取心强,成绩优异,受到美籍英语教师麦伽利先生的器重。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先生留美回国后,最初在保定大学任课,经麦伽利教授的推荐,认识了张皞如,并对他才华和学识备加赏识。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学校并主持校务时,恰逢张皞如被选为河北省参议员,便聘请他到南开学校任语文教师。当时,少年周恩来正在南开中学读书,张皞如便成了周的老师。周恩来思想开放,品学兼优,必然引起张皞如的注意,从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颇能说明这种师生情谊的,是两个人经常在《敬业》杂志上以诗词唱和,共同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张皞如那首七绝诗《伤时事》,就是在那个时期写作的。当时辛亥革命已落入低潮,数年前成立的中华民国被淹没在军阀混战之中。张勋为打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处心积虑地拉拢和勾结各地军阀,在徐州阴谋订立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意在复辟封建帝制。张皞如看到这条新闻,怒发冲冠,奋笔写了《伤时事》一诗,对中国向何处去表示出严重的忧虑。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名家走笔 不堪闻 虫声 1927年 伤时事 父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