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六旬老人打工买书建书屋 万册图书村民免费借读

2011年03月15日 10:23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谢鑫名 孟醒石 王建国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对老伴爱书,邱菊英之前反对,但日子久了也理解老伴了,如今老伴不在家,她成了“管理员”,“他这辈子没别的念想就爱看个书。”

子女:父亲为建图书馆去打工,两个春节没回家

在大女儿赵彩霞眼里,父亲的生命里除了书还是书。赵彩霞说:“刚上学识字,爹就给我讲赵良弼将军的故事。人家别人箩筐里背的是干活的家伙,他背的全都是书。”父亲为了建图书馆外出打工已有四五年了,中间有两个春节都没回家过年了。

“开始,家人都劝他别费那个劲,他就是不听。俺们农村人种好地盖房是正事,俺家这房子都20多年了,也没钱翻盖。村里人也劝他,叫他别瞎折腾,他就是不依,自己还跑到北京去打工。”

赵东其的努力,使他的农家图书馆坚持十几年,“确实方便了不少人看书。”

赵彩霞说,看着父亲这么用心张罗图书馆,打工也挺辛苦的,最终家人也都理解了,“都这么大岁数了,他高兴就是我们的福气。”

老赵的儿子赵飞说,打小父亲就教育他好好学习,“可我不争气,初中没毕业我就不去了,为了这个,父亲气得好几天吃不好饭。”赵飞说,至今他也不太理解父亲。虽然如此,逢人来借书时,赵飞还是会热情招待,偶尔也翻几下父亲打工买下的书。

《北京晚报》记者:老赵是聪明又有想法的人

昨日20时30分,《北京晚报》记者于海波告诉本报记者:“老赵如愿办了图书馆的事儿见报后,北京的其他媒体也想找老赵做采访,不过老赵说,他不想被媒体宣传,他只是想干点儿实事。和老赵接触多了就有很多体会,他是一个既聪明又有想法的农民工,除了那口音浓重的家乡话不太容易听明白之外,我们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老赵依然有理想,而且他能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懈地努力,我想正是这一点打动了所有想帮助他的人,值得尊敬。”

于海波介绍,去年12月23日,老赵给北京晚报热线打电话,希望北京市民能把家中的闲书便宜卖给他。刚开始,有人认为老赵是在作秀,但她实地去采访老赵,发现老赵确实是在做事,北京晚报就此刊发了一条百余字的“微新闻”,引起北京市民关注。同时,于海波还帮忙联系了几位朋友,帮老赵凑够了几百本书,再加上老赵在北京打工的两年来四处买来的书,春节前,一共凑足了3000多本。2月底,北京晚报的记者跟随老赵将书送回了老家。

《北京晚报》的报道引起了北京市民的捐书热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动联系《北京晚报》,想帮助老赵。昨日,于海波和老赵一起去了北京农科院,一位负责人说,他们不仅要捐给老赵2000多本农业技术方面的书,还要帮老赵建起数字阅览室,与北京农科院图书馆数据库实现共享。老赵听了非常兴奋,他高兴地说:“这不仅是我们村最需要的,包括周围的村子,乃至整个赞皇县都需要!”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老赵 小八义 建农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