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六旬老人打工买书建书屋 万册图书村民免费借读

2011年03月15日 10:23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谢鑫名 孟醒石 王建国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事件

本报记者 谢鑫名 孟醒石 王建国 实习生 杨旭 李辉

北京爱心市民想帮赞皇农家书屋

3月8日,《北京晚报》报道了河北赞皇县曲江村赵东其老人为了延续“农村图书馆”来京打工,并且为了筹书已经两年没有回家的事迹。北京市民爱心团团长曹大佛得知老赵的情况,十分感动,也想通过爱心团帮助老赵筹集图书。曹团长在联系不上老赵的情况下,和爱心团团员商量后,决定亲自来河北赞皇县寻找老赵的“农村图书馆”。

昨日,曹大佛几经周折,终于来到赞皇县曲江村,又通过村委会主任找到赵东其的家。老赵的家跟邻居相比,明显陈旧。走进书屋,三面都放着书架,满满当当、整整齐齐都是书,还有几个孩子正在翻看喜欢的书。

“有位带孩子的妇女告诉我,她家里人都去打工了。这位妇女还说自己不懂科学养育孩子,都是从老赵的书里照着学的。”曹大佛说。通过对“农村图书馆”的实地考察,曹大佛表示愿意带头捐款,在老赵家的后墙上修建报栏,并为图书馆订报纸。

曹团长表示:“等我回北京,再和爱心团员商量一下,争取为老赵的图书馆配上一两台电脑,尽一点绵薄之力。”

上万册图书,村民免费借读

昨日17时,赞皇县曲江村升起了袅袅炊烟,村民回到各自家中等待吃晚饭。可村中赵东其家依然人来人往,村民们陆续前来借书或还书,“这本看完啦,再换一本”“这书真好看,还有下册吗?”赵东其58岁的老伴邱菊英忙着做饭,还要挤出时间规整书架,“你要的这本在这儿呢!”

赵东其家是个四合院,两面是墙,两面是房,房梁房檐破旧不堪,已30年没有翻修。正房有五间,两间住人,其余三间是图书馆。

房屋改成的图书馆十分简陋,但书架上的书却摆放得整整齐齐。从《徐志摩的情话》到《唐诗三百首》,从《十万个为什么》到《求医不如求己》,包罗万象,足有上万册。赵东其的儿子赵飞拍了拍书架旁的麻袋,“还有好几袋的书没地方放呢,是前段日子我爸从北京弄来的。”

有村民鱼贯而入直奔书架,根本没有与主人打招呼的架势,“他们家没人时门也开着,就是为方便大家伙儿借书、还书!”

邱菊英说,现在春暖花开,村民忙起来了,来逛图书馆的人少了许多,“农闲的时候,那人,数不过来!”赵东其家位于村中间,平时家里比赶集还热闹,“图书馆开放十几年啦,人气老旺啦!”

赵东其建图书馆为继承先人传统

赵东其家的这个图书馆名曰:“赵良弼图书馆”,而且屋子的墙上还贴着一张古人画像,其人就是赵良弼。曲江村有2700余人口,其中四分之一姓赵,都是赵良弼的后人。赵姓村民介绍,赵良弼是元世祖忽必烈时代著名外交家、教育家,为发展教育,在那个时代,赵良弼倾家产置学田五十顷,“赵东其之所以建这个图书馆,理由之一就是继承先人传统!”

村干部郝合义年龄与赵东其相仿,他说,早在几十年前赵东其就是村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那个时候读过高中的算是才子啊。”年轻时赵东其就视书如命,整天琢磨到哪儿去讨本好书,“他肚子里墨水多,三国啊,小八义啊,讲得津津有味,大家伙都喜欢找他聊天去!”

老伴:他在北京打工月薪1500,大都买书了

说起老伴,邱菊英是又爱又气。爱的是老伴是个老实人,文化水平高;恨的是老伴爱书如命,庄户人都是围着地头转,他是一头扎到书堆里,几十年了就是拔不出来。

早些年,赵东其扛着锄头和老伴下地干活,怀里却揣着本书,“经常有邻居跟我说,你家老赵又在地头看书呢,打招呼都听不到。”邱菊英过去一瞅,日头都偏西了,地里的活儿一点也没动。

赵东其有点时间就猫在书上,因为这个,老两口没少吵架。

邱菊英介绍,家里有四个孩子,两个大点的闺女都结婚有了孩子,三闺女还在上大学,还有个小儿子没有工作,马上到了结婚的年纪。

三闺女学的是美术专业,学费每年八九千元。家里就三亩多地,年收入不过2000元,如今全家人就靠儿子打工赚点钱,“三闺女的学费都是姐姐们凑的,有时候家里实在没钱了,闺女们就给个几百,凑合着过吧,儿子也快说媳妇了,到时候还得借钱。”

问到老赵打工的收入,邱菊英笑笑说,“他有啥收入啊,那点工资都买书了,哪儿还能补贴家里。”记者了解到,老赵在北京一工地当仓库保管员,月工资1500元,工钱的一半都买书了。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老赵 小八义 建农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