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37岁即早逝:梁启超首次见面便夸他天才
2010年10月29日 12:01 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张荫麟著作

“荫麟的死耗,我在廿七日《大公报》上看到,当时晕过去十多分钟。醒来后我希望这是一个梦……无论如何,在他的生前,我曾经爱过他,恨过他。爱虽一度消灭,但因他的一死,恨也随之而逝。到现在我依然爱他……我们把有限的宝贵的韶光辜负了。他憎恨着我,我仇视着他,以为还有个无限的未来给我们斗气呢!结果彼此抱恨终身!”

———伦慧珠悼丈夫

世上究竟有没有天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就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钱穆谓其“天才英发”,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盛誉“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人之身也”;而他的齐年好友谢幼伟则说“不是天才,绝不能有这样的成就”;孙次舟也说“素痴先生是称得起所谓‘天才’的”;许冠三称其为“近八十年来罕见的史学奇才”。

这个人叫张荫麟,他37岁即英年早逝,生前留下的惟一著作不过是一本没有完成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史纲》,初版时作者署名还阴差阳错地印为“杨荫麟”。他的一生,如流星划过天际,留下短暂而又摄人心目的光芒。

如今,张荫麟的墓在遵义郊外。遵义市郊几经变易,墓地已经湮没,无迹可寻。

在其出生地东莞,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极力寻找一点他曾经生活过的气息,但最终收获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他的老家早已成为民宅,不复有他生活的印记;而后人也都定居海外,无从联系。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天才”?本期《世纪广东学人》,我们一同走近张荫麟,一个从广东东莞走出去的史家。

1

用“讲故事”的笔法“画”历史

《中国史纲》一书是呕心沥血的著作……世人多惊羡其文笔之粹美,以为胜过一般文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潜心涵泳几经锤炼而后成。

1922年,年方17、瘦瘦弱弱的广东青年张荫麟,走进清华学堂,开始了他与老清华延续十几年的不解之缘。他在清华求学7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又在清华(包括西南联大)任教7年,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在清华度过。

在清华求学时期,张荫麟给同学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一个清瘦而如饥似渴地在图书馆里钻研的青年,他几乎天天埋头读书。入学翌年,张荫麟便在《学衡》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梁启超的观点提出异议,梁启超不以为忤,还叹为天才,给以揄扬,可谓一段学林佳话。当时《学衡》杂志的编辑还以为作者是清华的国学教授,殊未料到张荫麟不过才18岁。

张荫麟被吴宓誉为“梁任公第二”,梁启超确为张荫麟最尊敬的前辈学人,而张氏广泛的学术兴趣、宏博的史学气象、多个领域的拓荒发轫之功,倒也和梁启超“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气度颇有几分神似。

据同学贺麟回忆,他们二人共同的兴趣是听梁启超的演讲。一天晚上,在梁启超的中国文化史演讲班上,梁从衣袋里取出一封信来,在听众中问哪一位是张荫麟。原来他写信去质疑梁启超前次演讲中的问题,梁启超在讲台上当众答复他。这次点名等于给了张荫麟与学界前辈搭上关系的一个绝佳机会。但张荫麟却轻易地把这个机会给放弃了。直到1926年,张荫麟才在贺麟的生拉硬拽下一起去拜谒梁启超。梁启超非常高兴,当面对张荫麟说(用广东话)“你有作(jie)学者的资格呀!”当年许多清华同学,都有梁启超亲笔书写的对联或条幅,张荫麟也很想请梁启超写字作纪念,但终于没有去请。后来在给贺麟的一首赠别诗中,张荫麟为自己的行为作出了解释:“为学贵自辟,莫依门户侧。”但在1929年梁启超逝世后,追悼文章寂然无闻,当时张荫麟已经远赴重洋求学海外,独独从美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寄回国内。

张荫麟在清华与钱锺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并先后在《学衡》、《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以弱冠之龄,短短7年居然有这样的成就,直令时下的教授博导也为之汗颜。

1929年夏,张荫麟由清华赴美国斯丹福大学留学。在给史学家张其昀的书信中,他论及治学宗旨说:“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治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由此可见,张荫麟最先觉悟,认识到中国史学的改造,必须从哲学和社会学中汲取理论素养。

所以说,天才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张荫麟尽管幼时丧母,但在严父张茂如的督责下,广泛涉猎经史及诸子之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在清华又遇诸多名师指点,才、学、识皆优。赴美后打通文史哲、社会学、国学之间的藩篱,驰骋中西,纵意所如。当代青年学者胡文辉在《现代学林点将录》中,为张荫麟专辟一席,拟为“地捷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文辉解释了自己点将舍吴晗而取张荫麟的原因就在于“张氏为史学研究作了很多准备,涉猎领域更广泛,开拓的气象也更宏大”。

1935年,由傅斯年推荐,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张荫麟主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别看只是一本中学教科书,张荫麟却为之倾尽了心力。首先,他为撰写此书所延请的写作班子非常“豪华”:汉以前由张荫麟撰写,唐以后由吴晗负责,千家驹写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化,王芸生写中日战争;其次,他绝不愿意做“挂名主编”,亲自执笔了东汉以前部分,而为了保证质量,为此他特意向清华大学请假两年,最终完成了史学名著《中国史纲》。

张荫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认为“改良历史课本乃改良历史教育的先决问题”。因此《中国史纲》没有累赘的引文考证,不故作深奥高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从容道来,如行云流水,可让读者享受到文字的愉悦。但张荫麟的文字通俗而绝不庸俗,他经常对同学说,作文章要有“作家的尊严”。历史学家张其昀评价道:“《中国史纲》一书是呕心沥血的著作……世人多惊羡其文笔之粹美,以为胜过一般文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潜心涵泳几经锤炼而后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金强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