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图书馆百年行踪 鲁迅曾起独特作用
2009年12月16日 08:57 北京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首都图书馆从国子监到华威桥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北平市立第一图书馆更名为北京市图书馆。1953年馆址迁至西华门大街35号(现4号),头发胡同旧馆改设为西单分馆。1956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图书馆迁至国子监,正式命名为首都图书馆,郭沫若题写馆名。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成为一组规模宏大、匠心独具的建筑群。

国子监的主体建筑是辟雍。辟雍形制独特,端庄华贵,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的北京最美的六大宫殿之一。首都图书馆迁入后,办馆条件大为改善,馆藏迅速增加,很快进入全国大型公共图书馆行列。北京市又拨款建设了各区级图书馆和阅览室,统一由首都图书馆进行管理,首都图书馆成为北京市中心图书馆。

2001年,为首都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全面维修国子监,首都图书馆迁至东三环南路华威桥畔的新馆。新馆建筑造型独特,像数部打开的巨书,在正门进门处,由玻璃勾画出国子监标志性建筑辟雍的剪影,仿佛是新馆与老馆的历史连接。

北京大学图书馆因为李大钊,从封闭的藏书楼变身为新型图书馆

近代图书馆除公共图书馆外,还有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而学校中的图书馆比公共图书馆创办时间还要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下《明定国是昭》,正式宣布举办京师大学堂。筹办之初,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出:“学者应读之书甚多,一人之力,必不能尽购。泰西各国于都城省会,皆设藏书楼,即是此意。”明确提出创办藏书楼,以供师生阅览。藏书楼最初设于马神庙校区的公主梳妆楼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藏书楼改名图书馆。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

1918年沙滩红楼建成后,图书馆移至红楼内一层。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张士钊出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在他任期的5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京大学图书馆从一个封闭的藏书楼,转变为新型的现代图书馆,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他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提倡开架阅读,延长开馆时间,以方便读者。他在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也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理论家。在他的指导下,馆内中外藏书达20余万册,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学校图书馆。

1918年秋,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经杨昌济推荐,他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为时约半年。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谈到这段经历时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除北大图书馆外,其他大学也大都设置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协和医学院图书馆等都有一定的规模,有较丰富的藏书。

■文并摄影/陈溥

手绘地图/陈溥

■国家图书馆

■后海广化寺

■图书馆示意图

■中海海晏堂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