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浪屿的教会中学寻源书院毕业后,林语堂进入上海知名英文学校圣约翰大学,奠定英文基础,大二时以英文短篇小说赢得学校金牌奖;取得学士学位后获聘为北京清华大学英文教师,1919年,他与厦门富商廖悦发次女廖翠凤完成婚礼,并申请到清华的半官费奖学金,偕妻赴美深造。
虽然拿着奖学金出国,但先遇到廖翠凤因盲肠炎手术并发感染,动用了大笔旅费;抵美第二年,意外发生半官费竟无故被取消风波,林语堂只好向北大申请预支,所幸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自掏腰包,谎以北大校方名义,紧急汇给他"近乎天文数字"的二千美元,且两度私下伸出援手,林语堂才得以继续学业,后应聘前往法国战场勤工俭学,教华工读书识字赚取生活费,才能取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
林语堂二十九岁获博士学位,他履行当年对胡适的承诺,随即接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又兼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并开始以"语堂"之名发表文章。第二年他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为"幽默"一词出现之始。
1926年,林语堂兼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及教务长时,与鲁迅密切往来,同为《语丝》杂志写稿。在开明书店编《开明英语读本》时,林语堂也和鲁迅、郁达夫等人共事,从集结早期作品出版的《翦拂集》,即可看到林语堂青年时期革命左倾的一面,他曾积极参加反抗军阀统治的抗争,为此南避厦门大学任教,同时延请鲁迅同到厦大。不过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却因文艺路线与人生观的不同,发生论战,演变为几乎互不往来。
另一方面,因赛珍珠(PearlS.Buck)的鼓励,林语堂立下以英文写作,忠实地将中国面貌引介给西方的宏愿,是以林语堂日后才花费一年时间,撰写《吾国吾民》(MyCountryandMyPeople)一书,1935年交由赛珍珠协助出版,这部英文著作让林语堂享誉欧美文坛,也开启了他生命的另一扇窗。
1936年,对日抗战前,林语堂举家赴美,原先打算一年期间停留后返回北京,但因避战火,全家长期滞美。旅美期间,林语堂致力写作。在赛珍珠的全力推介下,《生活的艺术》一书大为畅销,使他在西方社会声名大噪。
林语堂离开上海前,曾为搭救被国民党拘禁的牛兰夫妇,与宋庆龄等人筹组民权保障同盟;也曾与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人,连署知名的《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战争而结合,并争取言论自由。
七七事变后,身在异邦的林语堂在《时代周刊》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强调具有高度士气与团结一致的国家,绝不会被外来势力所征服;并以他的知名度,应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邀请,以西方知名作家身分,到华盛顿为中国演说,驳斥欧美对中国苦难的忽视,为故国争取权益与国际舆论支持。随战火波及上海,林语堂家中保留的五十二册辞典创作手稿,毁于日军炮火。但也就是在国家遍地烽火之际,林语堂在美以英文写成《京华烟云》钜作,才子佳人的包装,字里行间藏着林语堂对国家的热爱。
他曾说,《京华烟云》是为"纪念全国在前线牺牲的勇男儿"。林语堂强调,作家在国难当头时报国的唯一方式,还是用笔锋为爱国的精神宣传,比在国内躲警报要重要得多。此书叙述家族悲欢离合,以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逃难开头,以日寇入侵的逃难结尾,寓意深远,深受海外好评。只是林语堂一度托郁达夫将全书译成中文却未果,反倒是日译本先行问世。
抗战期间,林语堂仅曾于1940年和1944年两度回国,不忘撰文为国家宣传,指出日本的困境,并指责美国两面手法,不愿援助中国,反而卖废铁、汽油等物资给日本,间接协助危害中国。林语堂在《读者文摘》上发表文章,强调国际面对的威胁不在炸弹,而在概念,他强调,文明一定会战胜愚昧,侵略者一定会失败。抗战期间,《京华烟云》的姊妹作《风声鹤唳》亦迅速出版。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