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逝世十四年
2009年09月08日 09:28 凤凰网读书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坐有轨电车出行

张爱玲喜欢有轨电车的声音,那是她的催眠曲。她常常靠在公寓阳台上,看着马路当中,来来往往的电车。这电车,在当时是上海独有的。也许正因如此,就比黄包车更能入她的小说。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

张爱玲写《封锁》,战时遭遇封锁的有轨电车上的故事,一场白日梦。读者们讶异地发现,除了运行速度和空间位置,张爱玲电车上的众生,与今日的地铁何其相似——“一对夫妇站在电车的正中,她突然叫道:“当心别把裤子弄脏了!”他吃了一惊,抬起他的手,手里拎着一包熏鱼。他小心翼翼使那油汪汪的纸口袋与他的西装裤子维持二寸远的距离。他太太兀自絮叨道:‘现在做一条裤子是什么价钱?’……”

张爱玲喜欢的,是这些俗世细节。对一个人坐的黄包车她兴味索然,而很多人一起坐的电车,则能引起她浓厚的表述欲望。

平视张爱玲———审美需要距离

在纪念张爱玲逝世十周年之际,一本名为《平视张爱玲》的新书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出。昨日,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金宏达,就近年来张爱玲引起的消费时尚以及如何阅读张爱玲的话题,金宏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说张“小资”是误读

许多人认为张爱玲引导了小资生活的潮流,是年轻人的“楷模”。对此,金宏达认为是对张爱玲的误读。“她生活在战乱年代,华洋杂处,极其动荡的环境和拮据的经济状况不可能允许她享受有情调的生活。那个年代人的生活哲学或者情调也不是现今的年轻人能够模仿的。”金宏达认为,读者从她的文字中读出情调更多的是自身情绪在作祟,“以张爱玲传奇的身世和经历,她的文字具备传奇的魅惑力,容易使读者心生好奇,认同这种贵族气质的悲剧感。实际上,张爱玲借助文字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无奈和荒凉。”

她是老上海的符号

张爱玲多年来为中国现代文学所忽视,但上世纪90年代兴起热潮后,她逝世后的十年来似有越走越红之势。金宏达认为张爱玲的“走红”与改革开放有关,张爱玲笔下的老上海生活一直是许多海外华侨的凭吊之处,可以说,张爱玲的文字某种程度上是老上海的符号。

“张迷”还太幼稚

对于如何阅读张爱玲,金宏达给年轻人提出了一些建议。他首先从作家角度肯定了张爱玲的天才,引用贾平凹的话说道:“有张爱玲的书读就够了。”但是,金宏达认为,审美需要距离才会有审美的愉悦,张爱玲不平的身世、曲折的经历以及她对人生感到的荒凉和悲剧感是不大容易读懂的。年轻人不见得需要对那种无奈产生共鸣,有距离的欣赏也许是更好地怀念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干琛艳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