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热心编辑会议 忙购家产
2009年06月19日 11:51 南方周末 】 【打印共有评论0

■背后风景

1917年10月16日,刚刚来到北京大学任预科教授的刘半农,在写给钱玄同的回信中表示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地闹了一闹;……比如做戏,你、我、独秀、适之,四人,当自认为‘台柱’,另外再多请名角帮忙,方能‘压得住座’;‘当仁不让’,是毁是誉,也不管他,你说对不对呢?”

这是有据可查的关于组建《新青年》编辑部及同人团队的最早动议。正是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四大“台柱”的联合推动之下,由陈独秀一人编辑的《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的4卷1号开始,转变成为由六名北大教授轮流编辑的同人刊物,并且直接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

1918年1月21日,钱玄同在日记中写道:“至大学授课三小时。《新青年》四卷一号已寄到。居然按Jan.15之期出版,其中所用新式圈点居然印得很像样子,可喜可喜。”

在此之前的1918年1月2日,钱玄同还在日记中记录了《新青年》杂志由北大同人轮流编辑的事实:“午后至独秀处,检得《新青年》存稿。因四卷二期归我编辑,本月五日须编稿,十五日须寄出也。……又独秀、叔雅二人皆谓中国文化已成僵死之物,诚想保种救国,非废灭汉文及中国历史不可。此说与豫才所主张相同。吾亦甚然之。”

这里的“叔雅”,就是《新青年》的元老级作者、与陈独秀和刘师培一直保持亦师亦友关系的安徽籍北大教授刘文典。“豫才”即教育部佥事周树人,也就是从《新青年》4卷5号开始采用笔名发表小说、杂文、诗歌的鲁迅及唐俟。

在《新青年》4卷3号中,刊登有一则《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

这一启事的公开发表,是《新青年》杂志由按稿计酬的普通刊物转变为无偿供稿的同人刊物的正式标志。自此之后,凡是在该杂志发表正式作品的作者,都是宽泛意义上的“编辑部同人”,这其中自然应该包括鲁迅和周作人兄弟。

由胡适编辑的《新青年》4卷6号即“易卜生号”,是由钱玄同于1918年7月29日送到鲁迅手中的,周作人当时正在绍兴老家探亲。在接下来的《新青年》第五卷共六期中,轮流编辑《新青年》的编辑部核心同人,只是在先后次序上进行了调整,由四卷各期的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变而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

到了1919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6卷1号中,又有以“本志编辑部”名义公开发表的“分期编辑表”,六卷各期的编辑依次排定为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其中的高一涵和李大钊,顶替的是预备出国的陶孟和、刘半农留下的空缺。

1919年3月26日晚上,有“某籍某系”之称的浙江籍教育界人士蔡元培、汤尔和、马叙伦、沈尹默等人在汤尔和家里聚会,决定对因嫖娼狎妓而引出道德丑闻的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予以免职处理,从而导致《新青年》同人团队最具决定性意义的第一次分裂。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和陈独秀的因散发传单而被捕,使得《新青年》六卷各期一再延后。到了1919年底,《新青年》第七卷再次归陈独秀一个人编辑,不久之后又迁回上海,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因此丧失了轮流编辑该杂志的机会,《新青年》的辉煌鼎盛时期也由此结束。

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中,有沈尹默的长篇回忆《我和北大》,其中写道:“《新青年》搬到北京后,成立了新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七人:陈独秀、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并规定由七个编委轮流编辑,每期一人,周而复始。我因为眼睛有病,且自忖非所长,因此轮到我的时候,我请玄同、半农代我编。我也写过一些稿子在《新青年》发表,但编辑委员则仅负名义而已。”

相关阅读:

<新青年>分裂秘事:陈独秀胡适信札解谜

延伸阅读:

鲁迅力捧美女作家:"仙女"苦尝姐弟恋

"恶邻"成鲁迅的素材 想象中发泄不满

36个博士头衔的胡适是"考霸"的鼻祖吗?

张爱玲为什么看不上胡适的婚姻?

《新青年》将"复刊" 文化名人力挺

吴怀尧复刊《新青年》:虽千万人吾往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耀杰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