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化 > 国学 > 正文
"恶邻"成鲁迅的素材 想象中发泄不满
2009年04月24日 11:25人民政协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鲁迅的左邻右舍

陈漱渝

邻居是每个人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居必择地,行必依贤”。《左传·昭公三年》中有一名言:“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卜”在此处,是选择之意,说的是不必选择好的住处,而要选择好的邻居。所以又有“千金买邻,八百置舍”的古训,强调择邻重于买宅。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人往往没有择邻的主动权,有时会遇上善邻,有时又会遇上恶邻,从而引发出各不相同的人生故事。鲁迅的经历就是如此。

作为一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作家,鲁迅有潜心工作——特别是夜间写作的习惯,他最为反感的是来自邻居的喧闹。不巧的是,他碰上的这类邻居偏偏不少。比如1906年鲁迅留日期间,曾一度住在东京本乡区汤岛二丁目的伏见馆。这是一家日本人开设的公寓,同寓有不少中国房客,素质不高,常白痴似地大声谈笑,迫使鲁迅移居别处。鲁迅1912年5月初来北京时,居住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内的藤花馆。这里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床板缝里臭虫成群,邻居经常半夜喧哗,有时甚至聚众赌博。鲁迅当年9月18日日记写道:“夜邻室有闽客大哗。”20日日记写道:“邻室又来闽客,至夜半犹大嗥如野犬,出而叱之,少戢。”1914年1月31日日记又写道:“夜邻室王某处忽来一人,高谈大呼,至鸡鸣不止,为之辗转不得眠,眠亦屡醒……人类差等之异,盖亦甚矣。”他对喧闹扰邻的切齿痛恨之情真是溢于言表,力透纸背。

1926年9月,鲁迅只身去厦门大学任教,先暂住在国学院三楼,同楼还住了一些未带家眷的教员。他们不但浅薄,言语无味,而且“夜间还唱留声机,什么梅兰芳之类”(1926年9月20日致许广平),更引起鲁迅对他们的反感。1927年1月,鲁迅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先被校方“优待”住在“大钟楼”——该校最中央而最高的处所,据说非主任级别的人不能入住。但夜间与几十只大而聪明的老鼠为邻,清晨又被工友所唱的听不懂的歌声吵醒,鲁迅觉得这种“优待室”其实并非宜居处所,因为它根本不能让人安睡。同年3月29日移居广州白云路白云楼26号二楼,这里虽然远望青山,前临小港,较为清幽,但鲁迅另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邻里之间精神不能相通。《而已集·小杂感》中有一段凝练而深刻的描写:“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1927年10月,鲁迅跟许广平到上海定居,先住在景云里。这里既有茅盾、叶圣陶这样的芳邻——尤其是茅盾,他家后门紧对鲁迅家的前门;也有恶邻,真可谓鱼龙混杂。许广平回忆说:“隔邻大兴坊,北面直通宝山路,竟夜行人,有唱京戏的,有吵架的,声喧嘈闹,颇以为苦。加之隔邻住户,平时搓麻将的声音,每每于兴发时,把牌重重敲在红木桌面上。静夜深思,被这意外的惊堂木似的敲击声和高声狂笑所纷扰,辄使鲁迅掷笔长叹,无可奈何。尤其可厌是在夏天,这些高邻要乘凉,而牌兴又大发,于是径直把桌子搬到石库门内,迫使鲁迅竟夜听他们的拍拍之声,真是苦不堪言的了。”(《景云深处是吾家》,1962年11月21日《文汇报》)尤其可怕的是,此处还有绑匪出没。有一次,绑匪将一“肉票”关在弄堂内,警察前来营救,双方发生枪战,有一颗子弹竟然打穿了鲁迅寓所的一扇玻璃窗,演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1933年4月11日至鲁迅去世,他一直住在上海山阴路(原名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鲁迅临终之前,确曾急于迁往法租界。前些时候流传一种说法,似乎鲁迅想搬迁是为了逃避日本人的谋害。这种推测显然证据不足。1936年10月6日,鲁迅在致曹靖华的信中谈到他在上海择居的三个条件:“一要租界(按:为了安全),二要廉价,三要清静。”但他也知道,“如此天堂,恐怕不容易找到”。他当时因疾病缠身,行走不便,故托三弟周建人代为租房。归纳起来,想搬家有三个原因。一,他在大陆新村住了三年半,“实在是住厌了”。二,大陆新村位于上海日本人聚集的北四川路底,邻居有不少日本人。有一天不知怎的,他的儿子海婴跟间壁一个年纪较大的日本小孩发生冲突,那小孩便手持日本国旗雄赳赳骂上门来,久久不肯罢休。鲁迅最后只好叫铁匠来,把前门的一扇铁栅门用铁皮完全钉起来,外面看不见里面,才总算平息了这场纠纷。三,从1936年5月间起,前面的邻居经常排放煤烟,而患有肺病的鲁迅需要呼吸新鲜空气,闻到煤烟“真气煞他了”。鲁迅常说:“顶讨厌的是说谎的人和煤烟,顶喜欢的是正直的人和月夜。”(须藤五百三:《医学者所见的鲁迅先生》,《作家》月刊1936年2卷2期)

以上三个想搬家的原因,后两个都跟邻居有关。这跟鲁迅的自述完全可以印证。鲁迅1936年10月12日致宋琳信中说:“沪寓左近,日前大有搬家,谣传将有战事,而中国无兵在此,与谁战乎,故现已安静,舍间未动,均平安。惟常有小纠葛,亦殊讨厌,颇拟搬往法租界,择僻静处养病,而屋尚未觅定。”“小纠葛”显然是指邻里之间的矛盾。同年10月17日致曹靖华信中又说:“我本想搬一空气较好之地,冀于病体有益,而近来离闸北稍远之处,房价皆大涨,倒反而只好停止了。”“想搬一空气较好之地”,显然是指大陆新村有空气污染。鲁迅临终前夕的这些亲笔书信,可以排除种种讹传臆测。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漱渝   编辑: 王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