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们的不是五四精神而是毛泽东思想
2009年05月04日 12:12 凤凰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们18岁时对“五四精神”狗屁不懂

张放

今天是5月4日,90年前,一场被后人称作“五四运动”的事件,被一再提及,并一再被人们莫名其妙地冠以各种美妙绝伦的名称,比如,“五四精神”,比如,“五四爱国……”等等。因为莫名其妙,结果就有了很多到了18岁的男女生们感到困惑与不理解的名称。因为究竟什么是“五四精神”,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能完整地说个清楚。

昨天晚上,看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上台开讲,他的主要演讲内容就是“五四精神”,结果,这位陈先生,这位被主持人宣称是主要研究五四的专家,也不得不说,“五四精神”的含义是不好下的,是多少有些令人感到混乱的。

实际上,假如真要就“五四精神”说出个所以然来,恐怕全国多数当代青年人,和曾经的青年人们,就只记住了这一天可以放假休息一天的特点了,包括了在文革时期,也一样,年轻人们是要放假的。

这是有点荒唐的事情。现在,人们已经不大关心“五四”到底说明了什么,它究竟传达给后人们的意义是什么,人们只知道,这一天,年轻人要休息,年轻人要出去春游,这一天很多过惯了六一儿童节的即将告别孩童时代,并迎来第一个青年节的孩子们,也是一头雾水地开始放假,并出去惹点事生点非了。

我们60后的记忆之中,所谓“五四”,正是这样一种模糊得不能再模糊的“放假”概念了。至于什么李大钊,什么陈独秀,什么新青年,什么北大,什么清华,都几乎与我们无关,我们也压根儿没有条件知道五四的真正历史背景。我们那时只要一件事情:放假。

现在,有很多学者或装深沉的人,在那里写五四精神对我们有多么深远的影响,我看,都实在牵强,因为“五四”精神相比“毛泽东思想”,根本算不上什么影响不影响了。真正深刻影响我们60后乃至什么什么后的人们的重要精神源泉,不是什么五四精神,而是“毛泽东思想”。五四运动只留下了“放假”的虚假革命概念,而“毛泽东思想”,才是让60后们可以随时不假思索地就背诵出来的句子的真正“精神源泉”,尽管这种精神源泉已经被无数次地质疑。

所以,在“五四”到来之际,在“毛泽东思想”曾深刻影响过的60后还茁壮成长的当儿,深刻讨论“五四精神”,不如好好反思一下“毛泽东思想”对我们的深入骨髓的影响。因为从总总迹象来看,这种影响是“一辈子式”的。

上个月,我请一位英语教研员吃饭,他是典型的60后。结果,酒过三巡,他就开始背诵起他年轻时记住的一切片段。他背诵毛主席语录,他背诵老三篇,他背诵革命口号,他甚至一字不落地背诵快板书《奇袭白虎团》。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真正的18岁时的记忆内容。

所以,要我谈18岁时的青春记忆,我没有什么太深刻的记忆,更没有什么很“五四”式的记忆,我只记得到了“五四”,就必须放假,就必须无聊地与很多无聊的同学们无聊地在一起呆上一天。因为那时的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与“五四”相关的图书可看。如果说,果真有什么人那时就深刻地看到了“五四”精神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什么深刻影响的话,我认为,此人一定是在撒大谎。

因此,可以这样说,该记住的,我们一点没有记住,比如18岁时应该背诵的唐诗宋词等,不应该记住的,或者说不应该记得如此之牢的,比如《老三篇》,比如《毛主席语录》,比如当年流行的革命口号等,却如同血液一样,永远地在我们的血管中流淌了。

所以,每到五四这一天,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北大,更不是什么新青年,而是“实实在在的放假一天”,及“无聊地与很多无聊的同学们无聊地在一起呆上一天”,及生活很灰暗口号却喊得震天响的荒唐岁月。

相关专题:

“五四”平民文化手记

相关阅读:

李慎之:20世纪是鲁迅的,21世纪是胡适的

陈丹青:“五四”的思维逻辑引发文革

程凯:“不看中国书”与“五四”真面目

秦晓鹰:“五四”还活着 不是历史的回声

学者陈平原的民国怀旧 走不出的"五四"

众专家郭沫若故居研讨:怎继承五四精神

评论:用板子打五四运动不靠谱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放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