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普事件”
历史并没能给哈尔滨犹太人太多的安宁。
1932年2月5日,日军开进哈尔滨,东北全部陷落。此后的十余年,哈尔滨犹太人与日本人关系微妙。
针对哈尔滨居留有大批犹太人的现实,日本提出一系列计划以扶植、亲善犹太人的政策来巩固其在东北的统治。史学上,将类似构想称为“河豚鱼计划”。据李述笑介绍,该计划旨在通过募集犹太人的资本、影响来构筑20世纪的日本帝国,即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1935年,在日本人的默许下,亚伯拉罕·考夫曼发起成立了“远东犹太人理事会”。此后,又于1937年1939年间连续召开“远东俄罗斯犹太人大会”。李述笑认为,这一期间在哈尔滨的犹太人中间犹太复国主义呈现出繁荣之势,哈尔滨的犹太人生活也得以保障。
只是,背后早已暗流汹涌。1933年爆发的“卡斯普事件”就是突出代表。
哈尔滨犹太人之一的约瑟夫·卡斯普,早在日俄战争期间当过俄军骑兵。俄国战败后,他随一批退役犹太官兵留在了哈尔滨。年轻的约瑟夫从修理钟表开始发家,逐步在哈尔滨开办了珠宝店、银楼,成为远东著名的富商。
他名下的产业包括时至今日仍赫赫有名的马迭尔饭店。当年,这是哈尔滨最上等的饭店,约瑟夫正是其股东老板。1909年,他的小儿子西门·卡斯普在哈尔滨出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1926年被父亲送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6年后回到哈尔滨时已经是知名的钢琴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上层家庭,但崩溃也在这时发生。1933年的一天,西门·卡斯普在回家途中遭到匪徒绑架,被索要30万元。因西门·卡斯普拥有法国国籍,事情开始变得复杂,引起了美英法等国新闻媒体的关注。11月28日,小卡斯普在哈尔滨市郊阿城的小岭被杀害。
这已经不是哈尔滨发生的第一起绑架案,舆论将幕后黑手指向了日本当局,引发了哈尔滨犹太人的极大愤慨。这年12月5日,哈尔滨各界数万人参加了西门·卡斯普的葬礼。在葬礼上,哈尔滨犹太人的杰出领袖亚伯拉罕·考夫曼发表了激情演说,满怀愤怒的表示,“一个允许强盗和杀手伤害无辜之人的国家是没有权力存在的。”
这一事件使得约瑟夫·老卡斯普悲痛欲绝,不久变卖全部家产离开哈尔滨前往法国。更多的犹太人也因此感受到危险,在此前后陆续选择离开哈尔滨。
离去与回家
战乱的频繁与生活的动荡,哈尔滨也无法成为犹太人的天堂。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哈尔滨蓬勃展开时,就有犹太人怀揣着建国梦想返回中东。《哈尔滨犹太侨民史》一书记载,1919年5月,哈尔滨犹太人格拉兹曼作为首批归国人员返回了巴勒斯坦。为此,哈尔滨锡安主义组织还专门致函,称“但愿我们只是短暂的分离,希望我们很快就会追随您的步履,前往以色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哈尔滨犹太人的平静也进一步被打破,外迁的犹太人显著增加。据李述笑介绍,到1937年前后,哈尔滨犹太人已骤降至1100人。
以色列建国前十年,总计有90.5万人移居以色列。特迪·考夫曼研究发现,在以色列建国的前五年,中国有8500名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其中85%是哈尔滨犹太人。
中国社科院学者刘爽在《哈尔滨犹太侨民史》中认为,离去的犹太人有的是把哈尔滨当做中转站短暂停留,然后取道前往其他地方,这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居多;第二类是长期在哈尔滨发展,后来由于时局变动不得不离开,这在二战后居多。
李述笑介绍,哈尔滨犹太人不少流向了天津、上海,以至于二战前,上海的俄国犹太人就已经达到4000多人。在这些前往天津的犹太人中,有着为中国人民广为熟悉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爱泼斯坦曾忆起,他在哈尔滨生活过3年,后迁居天津生活了18年。1938年,爱泼斯坦在香港加入了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从此投身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这片东方热土。后来,爱泼斯坦加入了中国国籍,并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2005年5月,爱泼斯坦以90岁高龄在北京逝世。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开进哈尔滨。哈尔滨犹太人领袖亚伯拉罕·考夫曼被指控勾结日本人从事反苏活动、进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被苏联红军逮捕,押往苏联。哈尔滨的犹太社区组织开始瓦解,剩余的犹太人也陆续离开哈尔滨。
1948年,亚伯拉罕·考夫曼被判处劳动改造25年。斯大林去世后,他于1956年获释,定居在哈萨克斯坦。1961年,获准从苏联移居以色列,十年后在终生梦想的祖国逝世,享年86岁。
我的根在中国
1946年,苏联红军撤出,从南泥湾走出来的解放军三五九旅迅速北上,哈尔滨于1946年4月28日解放,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
哈尔滨的犹太人由此成为新政权领导下的外国侨民,只是外迁依然在继续。两年后,根据联合国分治协议,以色列建国,哈尔滨犹太人也因此陆续迁往以色列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地。李述笑介绍,到1953年末,哈尔滨的犹太人总数为450人,1959年仅为130人。
1963年,哈尔滨的犹太教堂关闭、哈尔滨犹太宗教总会解散,存续近半个世纪的哈尔滨犹太社区组织彻底瓦解。到“文革”前,哈尔滨犹太人随着人口急剧减少而进入尾声,曾经盛况一时的社区活动销声匿迹。到1967年,哈尔滨的全部苏联籍侨民仅剩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