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揭秘:五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
2009年08月27日 07:42 cctv\ 】 【打印共有评论0

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30多个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北宋张择端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随着这幅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这时,杨仁恺已经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他被眼前这卷古画所震撼。

这是一幅长卷的绢画,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它的年代已十分久远。这幅长卷气势恢弘,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画中描绘手法,无不体现着独特的北宋绘画特征,与自己先前所见的所有仿摹品有着天壤之别。

虽然,这个画卷上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令人不可思意的是画卷上,历代名人的题跋非常的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更是玲琅满目、纷繁复杂。

难道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稀世珍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自己意外地发现?

解读着古代收藏者们的题跋所透露出的信息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激动的杨仁恺断定这残破的画卷应该就是800多年来在传说中隐现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

其后,杨仁恺又通过研究画上的题跋,参照相关史料的记载,更坚定了他的断定。他把画卷照片发表在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不久,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后来,在杨仁恺先生编著的《国宝沉浮录》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

《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这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

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开封的大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到了北宋太宗年间,它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当时占地500多亩,有僧院64座,养僧1000多人。院内殿阁雄伟、花木葱茏、辉煌瑰丽。皇帝平时巡幸、祈祷多在这里举行,因此,相国寺又称皇家寺院。

北宋宣和年间,在雕梁画栋,巍峨壮阔的相国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位来自山东诸诚、善画风俗画的年轻画师,他叫张择端。

游学汴京的张择端被屋宇林立,繁华似锦的东京城所打动。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立志要绘制一幅长卷为东京写真。由于初到京城,盘缠用尽,他只得投奔寄寓相国寺。

张择端夜晚给寺院修补佛教壁画,白天则在寺里香积厨的简陋仓房里,潜心作画。

一天,皇帝宋徽宗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听说相国寺内寄寓着一位扬言要把繁华东京城搬到画中的年轻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