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谈谈我们怎样死亡、死亡的过程、以及如何为死亡预作准备。
由于死亡非人所欲,故自古以来,死亡就一直是宗教圈内和宗教圈外的研究对象。在佛教里,佛徒初转法时所讲的四谛,其中以苦谛为首。苦有三种:苦苦、怀苦、行苦(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知是苦后,须认清苦因而除去之。必须培养修道意识,才能灭除苦因。四谛是:苦、集(苦因)、灭(苦及苦因之灭)、道(灭苦及苦因之道)。
四谛又分划为十六种属性,每一谛有四种。苦谛的四种属性是常无、苦、空无我。就无常而言,有二种无常,即粗浅的无常与精神的无常。精细的无常,系指喜欢研究微小分子的科学家所能描述的那种情形,因为此类科学家不以貌取实物。例如这张桌子,表面看来似乎就是昨天在这儿的那一张,但此类科学家不取其表面,而是深入观察构成他的那些小元素内所起的变化。构成外物的质料无时无刻不在分解之中;同样的,观察外物的内在之识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分解之中。这种一刻不停的分解,即是精细的无常。粗浅的无常则是物毁人亡等等。
对死亡一事加以注意,好处很大。如我在前面所说,如能知苦,即能追究苦因,而且最重要的是,能面对苦。死早晚会来。我们虽不想死,但一受到染业与烦恼的影响,我们就不能免死。若早虑及死而作充分的准备,则此种准备,在死亡真正来临时,即能对我们有所帮助。关心死亡之目的在此。
对转生的了解有助于说明我在此所讲的问题。怎会如此?你若只相信有今生,而不相信有来世,则注意死亡与否就没什么关系了。观想死亡及无常,乃是根据有一继续转生之识的理论。一有来世,一有世继续转生,则为死亡预作准备只会对你有益,因为有了准备,你就很可能不再对死亡的过程感到焦虑和恐惧,不致因自心所念而把死亡一事弄得更复杂。
要想完全克服死亡,必须先断自心的烦恼。因为烦恼断则生断,死亦随断。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精进,观想死亡及无常是有帮助的。由于观想死亡及无常,乃起厌离死亡及无常之心,进而研究克服死亡的方法。
此外,由于观想死亡及无常,你对那些仅限于今生之肤浅事物的关怀,就会减弱。死亡一定会来。你若把一生完全投入今生的暂时事务,而不为死亡预作准备,则当死亡来临之日,除了精神上的痛苦与恐惧之外,你想不到别的,而且也没有机会从事修行了。这会令你感到后悔。然而,你若会常观想死亡及无常,你会知道死亡必将到来,而有充裕的时间从容准备。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你不会觉得那么难受。不过,我听几位在医院工作的人来说,有些不关心来世的人,比一些忧虑来世的宗教徒死得安逸。
死时之心是转生来世最近之因,故将临终之心用于修行是重要的。无论此一生中有何善恶,临死时所发生之事特别有力。因此,有必要学知死亡过程如何而为其预作准备。
菩萨乘中,明确的说是真言乘中,谈到法、报、化三身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果位之佛所有的这三种过程,乃在凡夫位的我们所本具,那就是死亡、中阴及转生;并且提出三道来利用此与成觉要素大致相当的死亡、中阴及转生。在无上瑜迦密续所独有的这些解释中,还说对死亡过程的认识,极端重要。
在如何为死亡作准备方面,显密佛法中都有说明,真言所作的说明,不仅是根据无上瑜迦密续,也是根据较低的三密续事密续、行密续和瑜迦密续。何为死亡之本质或本性?为生命的终止。世亲的《俱舍论》中说,生命为暖与识之基,而死亡则是暖与识之功能的终止。因此,当我们这俱粗糙的身体与识结合时,我们就活着;分开时,我们就死了。粗糙之身心、精细之身心与最精细之身心,必须分清;死亡是识与粗糙之身分开,因为最精细之识无法与最精细之身分开,后者只是识所乘之气或内在活力而已。
死的情况有多种,一种是寿终而死;另一种是福报已尽;第三种是意外死亡,例如,因酗酒、酒醉、开车不慎和公路上发生车祸而死亡。
至于转生何道,临终可约略看出,那就是看体内暖气集聚的情形。有些人体内的暖气从上半身开始集聚或收缩,也有些人是从下半身开始收缩。从上往下集聚者比较差,从下往上集聚者比较好。
有些人死得安祥,有些人死得很怕。垂死之人的心中会出现各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事物。
从真言宗的观点来解释死亡的过程,无上瑜迦密续中说死亡粗糙之气或活力的终止。由于死与内在的活力有关,而这些内在的活力又以身为依,所以对身体结构的认识很重要。真言宗谈到这些问题时是讲脉、气、明点。显教说有八万脉,真言宗则说有七万二千脉,其中三个最为重要,那就是从前额至头顶沿脊柱直下到底的中脉,以及其左右二恻之脉。内气或内在的活力,种类很多,最重要的有十种,即五主气和五副气。基本的明点是红明点与白明点。一般说来,众生之死都差不多,这是就死亡过程皆以死亡净光的出现为终结而言;不过,由于内气与明点所造成的脉流有多种,故垂死之人所见之相也有多种。而且,由于身体上的小异,每个人的死亡过程也都稍有不同。
在死亡的各阶段中,据说有二十五种要素分解,其名为二十五相法:
四大:地、水、火、风。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尘:色、声、香、味、触。
五凡智:基本的大圆镜智、基本的平等性智、基本的妙观察智、基本的成所作智、基本的法界体性智。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