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邢小俊写《中国的隐士》 人们冷漠达到五千年最大程度

2013年06月04日 17:45
来源:长安客

记者:问题出在哪里,是谁剥夺了我们的幸福?

问题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首先是价值观。我们现在的文化教导人们竞争,教导他们全做强者,竞争升级成抗争,最后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经为中国人提供心安之所的传统文化,无力重整在社会骤然转型的失序状态中失魂落魄的心灵。

同时,科技的发展加速中,人却丧失了畏惧心、荣辱心、廉耻心。传统的精神被极端摧毁,没有道德伦理约束,作恶的畏惧心都消失了,善恶的标准与古代圣贤颠倒了,人不相信善恶报应,这就很可怕。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教会学生做两件小事:第一在公众场合保持安静;第二与人相处时的避让。这两个很简单的习惯将影响到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和谐指数。我平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这两个细节,但是我得到的结论是:我们这一代做不到,从小学生身上我们感觉未来也做不到,至少在很长的一个时间里做不到。

记者:怎么会这样呢?

我们的社会舆论也在引导这种情绪和价值观。全国300多个电视台2000多个栏目,3亿台电视机,为了经济利益和吸引眼球,对人进行长期的不良的刺激,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吞噬人们的道德感,改变着人们的道德标准。

记者:你是说,过多的信息反而使我们浮躁、浮浅,心无安息之处?

对。在这个信息时代里,你会发现你无法真正地静下来,大家总是时不时地刷新手机,我们了解了任何刚才发生的信息和事件,但是,真正的一些大问题,比如,宗教、道德、传统文化、环境问题……却少有人真正关注和忧虑。

另外,你发现,在信息的冲击诱惑下,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没有关注本业。人心不静--做学问的想着股票涨跌;做媒体的想做房地产和赚钱;做房地产的冲动着想做文化传播;当教师的开小差想办企业;办企业的懵懵懂懂要办学校……海量的信息和种种诱惑,冲击得人心浮躁,难以潜心于某一事某一物某一点,没有人例外,所以看似各行各业蓬勃朝气,却不出大师,难出成绩,难有突破!

记者:如何改变呢?

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但是,我私下认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事解决不了问题的,复杂的问题反而要简单处理。根本的办法就是从每个人做起把利益看淡,教育救世,寻回传统,重塑我们的道德,重建人性的和谐。

记者:《大策划》是否也蕴含着这样的导向和观点呢?专家认为,《大策划》可以看到在一种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下面,是多种文化元素、多种学科知识的相互嫁接和转换运用,以及一种对新闻的“抢救”和放大。更深层次来说,体现出一份有责任之媒体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功能。您《大策划》中想给读者灌输一个什么样的理念?

这本书倡导的理念简而言是:作为一份主流的、有责任的媒体,要倡导有益于社会的价值体系,要营造良性社会热点,所谓良性热点就是以引导市民提升素质,推进政府决策和改进为目的,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倡导的“正能量”。

记者:您认为《大策划》对其他非传媒行业的读者有无借鉴意义。

《泼烦》与《大策划》从表现形式上看没有关联,一本是散文集,一本是新闻专业书。这本散文集和新闻专业书从内容上却是血脉相连的,《大策划》倡导的媒体要竭力维护有益于社会的价值体系,《泼烦》所透露出浓重的悲天悯人之情怀,两者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社会向善、向好、向上的。

记者:这些确实都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东西,网络上评价你是西部文坛崛起的新星,也评价你是行走在21世纪现代化城市中忧郁、孤独的“乡村哲学家”。按照这个方向,你今年有无新的写作计划?

今年,我计划在琐碎的工作和应酬中,抽出时间静心写《中国的隐士》,隐士文化最近在网络上很受大家关注。终南山是中国重要的一个山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系,而抛弃尘世牵绊在终南修行的这些隐士,他们首先是现代人,但又是追求人生价值的人,他们在人生迷茫中试图先给自己的心灵觅到一个清净之所,值得尊敬和关注,我要写他们的故事和感悟过程。

记者:具体的思路能透露吗?

前几年就觉得是个好题材,但是自己思路不清晰。我现在已经有了目标,并且有了思路:计划写十位隐士,代表十个类型的,有不同的故事和价值观,选取标准是必须真实,选对人,并且可以被读者所效仿、学习。

我现在已经有了几个人选,一位是隐居终南山天池边20年的大画家,他一直认为特殊的东西必须在特殊的环境才能造就。在城市的单元房里,他觉得思维是闭塞的,画画也成了任务,在山里,所有的能力是自发的。另外一位是禅师,曾步行走遍全国。他在一个峪口建了“阿含精舍”。“阿含精舍”几乎接近山顶上的一间土房,里边一个土炕,上边简单的铺盖,再无他物。土房子有小窗,光线纯净的照射进来。房子正对的是一个粗大的杏树,硕果累累,树下是一扇很大的石磨盘,周围是四个小的磨盘作为凳子。他在此研读《阿含经》。

“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质就能生活?”这是我看到“阿含精舍”时想到的一个问题。他曾经在2000年在太白山的深山隐居6年多,在一个石洞中与一只400多斤重的大熊和谐相处,甚具故事性和传奇色彩。

我希望通过《泼烦》、《中国的隐士》等等题材的探索,寻求解答现代人“心安何处”的问题。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隐士 邢小俊 散文集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