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专访胡德夫:民谣是一个民族发言的痕迹

2013年05月21日 15:22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何晶

 

4、想做另外一个李双泽

羊城晚报:您曾经说过,自己是生活在高楼大厦,但是音乐里经常出现的浪花拍打的节奏是来自于小时候在河里漂水的那段记忆,还有父祖辈传唱的歌谣。

胡德夫:当然,从2岁搬到大武山到11岁以前,也就是我小孩这段时光,有很多记忆。之后我就完全失去了这个地方,甚至包括亲情父母,一年见不到一次。我人在北部学校,整颗心都在思念这个地方,思念那边的朋友,思念那边的一草一木,思念之前在那生活时发生的趣事。虽然我身在都市,但这些记忆会一次又一次回到脑海里,所以我歌里有很多箭头都是指向大武山的。《大武山美丽的妈妈》,《牛背上的小孩》,都是我记忆中的味道。我很多歌都提到,哎,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那样美丽的故乡?虽然现在交通很方便,但是在歌里的意境,它是很远很长很久的东西。

《美丽的稻穗》这样的歌是上一代传下来给我们传唱,告诉大家自己的文化有多美,这些是可以从歌里直接感受。最早写的《牛背上的小孩》,就是描述自己之前在乡村在大武山放牛的样子,那是我第一首描述出自己小时候生活天地的歌。

羊城晚报:从“唱自己的歌”那个年代到现在,您觉得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

胡德夫:当然有,因为唱歌,认识朋友,才认识这个世界。从认识李双泽,到认识杨祖珺,后来才会注意到自己民族同胞的歌,才会注意自己民族的遭遇,才会有后来的原住民运动,在运动中又有一些歌产生。在民族运动之后,自己身心俱破地回到故乡的那短短几天,当然也有歌,但那个歌比较苦,是唱不出来的歌。这些加起来的都是歌,人生就是一首歌。有喜有乐,有苦有怒,有聚有合,有别离,这些都是歌。

羊城晚报:“唱自己的歌”运动的目标在今天实现了多少?

胡德夫:在那个荒芜的时代,我们以写歌、发表自己的作品、说自己想说的话为运动的主要方向。这个目标当然实现了。很多歌曲百花齐放,音乐充满着我们的土地。

那是个有民谣精神作寄托的年代,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扮演像李双泽的角色,做对民歌有担当的人。应该继续创造环境和舞台,让后来的人能继续写这样的歌,能够有所汇聚,把这样的声音持续传达下去。这是我现在想做的。在这个年龄我也想和年轻人在一起,我想做另外一个李双泽。

注:

李双泽(1949-1977),现代台湾文化界传奇人物之一,集画家、作家、民谣歌手和作曲家于一身。1976年12月3日参与淡江大学一场“西洋民谣演唱会”时,他高声呼吁“唱自己的歌”,引发热烈的回响,这是新歌运动的“淡江事件”。自此,他开始独力创作或与友人合作,致力于推动“民歌运动”,并自己创作歌曲。1977年9月10日,在淡水兴化店海滨为救人而不慎溺毙,年仅28岁。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胡德夫 民谣歌手 1950年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