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别尽信学者 要有自己的选择

2013年04月30日 09:2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郭珊

施战军,1966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碎时光》、《爱与痛惜》等。

核心提示:

4月11日下午,《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名文艺评论家施战军在广州大学城,举行了一场名为“人文之心与文学之魅”的讲座,与在场师生分享了他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多年来对文学的思考和体悟。

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批评家,施战军与文学批评最早接触源于大学时代阅读古代文学批评史,在转向现代文学批评的过程中,九叶诗人唐湜和京派作家李健吾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那时他开始意识到一个好的批评家对于整个文坛风习的益处,他说,批评家犹如一个摆渡者,挑出作家作品中的木秀于林者,将他们摆渡到文学史的彼岸。

从事文学研究多年,施战军一直在思考:文学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被文学吸引?文学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文学和历史、时代有什么关系?而近年来,对于这些问题,他觉得自己的思路正日渐清晰。

讲座当中,施战军指出,无论现今的文学题材如何类型化,文学写的始终是人本身。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带有人文趣味的,有一个终极的指向,就有要包含对人的“体恤”。文学是人文的,它不仅需要朝前看,还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向后看,寻找历史前进中某些“掉下来的好东西”。施战军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主义大大挤压了人文主义的空间,人们“身上只有科学的视角,心中没有存下人文的自觉”,这种倾向也为当前文艺创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他倡导听众们对“崇拜向前”、“一切可知”科学主义进行审视与反思,在心中保留一份人文主义者对世界的敬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再次重申,探索人类“何以如此”以及“何以为爱”这两大命题,仍然是当今文学艺术所要秉承的第一要义。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人文 人民文学 文学题材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