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徐友渔:“中国无哲学”是个谬论 意见领袖不必神圣化

2011年08月01日 08:33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傅小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傅:有人认为,要让思想得以产生实际效应,最好的途径还是进入决策层。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徐:意见、建议能进入决策层当然很好,应该做这样的努力,这方面也有进步,有决策者逐渐尝到了听取意见的甜头,当然也有很多决策者只喜欢听到自己声音的回声。同时,让广大民众听到意见也很重要。

傅:那么,知识分子在当下怎样体现自己的独立性和社会担当?应该经由什么方式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徐:大家应该怎么做没有认真想过。对自己的要求是:不羡慕那些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拿课题多的人。发挥影响力不在于说话多,而应力求说得符合实际、中肯。

傅:大体上看,在我们国内真正投身学术的人,多数还是过书斋生活,这样往往会导致脱离现实。也因为此,有些人主张田野调查。比如曹锦清、陈桂棣等,他们的调查实践一出,往往引起很大的反响。据我所知,你主要还是过着比较简单的书斋生活,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当下中国的现实?怎样克服因没有走出去而可能出现的缺陷?

徐:一些“真正投身学术的人”,有权利,也有必要只“过书斋生活”。“脱离现实”不是优点,但也绝不是罪过,如果学问(纯学问、死学问)做得好,这是必要的代价,甚至是必要的条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社会需要也不是单一的,“相比空对空的理论”和“实际经验”各有各的用处。相对于我想准确了解当下中国现实的愿望,我自认为“过着比较简单的书斋生活”。但我还是尽可能接触实际,比如回到当年下乡的地方调查研究,等等。

中国没有哲学?   

傅: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资源的过程。国内学者、思想家,据以理解和批判中国现实的,主要还是西方思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此,李泽厚的思想近年重新得到重视。他借鉴了西方的经验,但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有强劲的生命力。你怎么看?

徐:人们可以试一下,不使用西方的,只使用中国传统思想的概念、术语、理论来描述当代中国的现实,描述社会的问题、矛盾和思想争论,如果能做到,那当然宁愿使用老祖宗的而不是外国人的那一套。能不能说,所有中国的工程师、科学家都是牛顿、巴斯德、开普勒等人的忠实信徒和代言人,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只用《天工开物》、《周髀算经》就行了?使用什么样的概念、术语、理论和有什么样的问题意识不是一回事,虽然确实有人只会套用西方的东西。

傅:对于“中国有没有哲学”,国内一直是有争论的,西方思想界对此也多有质疑。近年来,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转而鼓吹中国哲学。李泽厚最近出了一个访谈集,题目就径直命名为《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两相对比,给人一种乖谬的印象,透露出来的信息,似乎是国力强盛了,随之思想也快速提升了。对此,你这么看?

徐:我在中国哲学界混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听说过“中国无哲学”的谬论。我觉得我们老祖宗的哲学搞得还可以。当然,很多年我们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没有其他哲学。至于西方有人倾慕中国的哲学,有从法国启蒙派的伏尔泰等到莱布尼兹,以及部分地还有罗素、海德格尔等,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西方人倾慕中国的哲学,不论是别有洞见还是善意误读、一厢情愿,以前都是诚心诚意的,现在倒有骗子想投机,乱拍马屁其实想捞好处,不过这种人很容易得手。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国商人来参加广交会,只有日本人最精,他们手捧《毛主席语录》,身佩毛主席像章,和中国人谈生意顺得不得了,赚大了。

傅:如果学术思想界一般认为中国有哲学,那么,作为“文学中人”,在文学界,我的确在很多场合听到“中国没有哲学”的观点,这种认识即使到现在也未必有太大改变。有部分作家就认为,中国文学之所以没能在世界上拥有相当的地位,与中国没有哲学有很大关系。

徐:我认为中国文学成就不显著不在于哲学谈少了,而在于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动没有敏锐感觉,对这种变动在精神层面的反映没有深刻把握。也有作者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谈哲学、思想、文化、宗教、民众性、传统,等等。但一谈就出洋相。最好不谈,我认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大谈历史哲学,就是败笔。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逻辑哲学 石里克 语言分析哲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