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中国建筑教育与实践:让人纠结让人忧郁

2011年06月22日 09:12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谢哲 郭晴慧 张筱姝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主持人冯国安和来自广州的沈慷、宋刚、台湾的阮庆岳以及香港的刘柏坚和Thomas Tsang一起,展开话题讨论

十年征程,十年心血,凝聚在这三个不眠的夜晚。宋刚,高政轩,徐好好,冼建雄,范铁……来自广州,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重量级建筑界人物,同台演绎“中国建筑十年”这场盛夏的论坛大剧。看台上,主持人把握有度,嘉宾对话擦出绚烂的思想花火,看台下,座无虚席,各界人士踊跃发问。四场论坛,让我们一起跨界探讨建筑教育和实践,随建筑走入城市记忆,对话年轻设计师,分享建筑名家的生活方式。

“中国建筑教育与实践”,这是香港建筑师冯国安内心纠结的问题,此问题成为论坛的首场议题。他不仅担任主持,还和来自广州的沈慷、宋刚、台湾的阮庆岳以及香港的刘柏坚和Thomas Tsang一起,展开话题讨论。这五位兼具建筑师和教师头衔,当然有太多话要倾诉。论坛现场座无虚席,在场的大部分是年青设计师。其实对这个问题,每位老师都很纠结,都很想要这个没有答案的答案。

沈慷:纠结

沈慷作为院长,他有两个纠结。第一他想换一种方式来教建筑,他不想把学生只是培养成建筑师,而是培养从事与建筑有关的人。然而第二个纠结是学生希望老师教可以拿到牌的技术。他说,自己既想满足学生的要求,但又认为艺术院校的建筑系应该多元化,他认为建筑师可以从很多地方起步的,建筑学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不只是把房子立起来就好。还应该考察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一个多元化的建筑人才。

宋刚:剽悍

宋刚,海归背景在华工任教,他的发言简洁有深度,让媒体一下记住这位声称要“剽悍”的建筑师,他首先指出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希望自己能够为学校和学生带去些新的东西,让老院校有一些多元化和不同声音。现在的教育体系很容易导致一个学科丧失它应有的艺术性,而更强调它作为科学研究的特征,这在无形之中给现代建筑学带来束缚。当学生问如何处理和甲方之间的问题时,他笑称:“面对这个凶恶的建筑市场,建筑师应该剽悍去对待!”作为一个建筑师去埋怨甲方是没必要的,建筑师要加强自己的控制力,让人家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建筑系应该加入商业的运作,教导学生怎样去做商业项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甲方为什么会这样做。毕竟,一个好的设计是不断磨合出来的设计。

刘柏坚:追问

温文尔雅的刘柏坚先生身上还保留着淡淡的在伦敦生活过的痕迹,他认为教育应该视乎所在城市而定。香港的学生不像伦敦的学生那样认真,香港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考牌才努力。实际上在香港教育系统里面,并不是很鼓励创意相关的职业选择。在纽约或伦敦,更多是面向世界吸引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国际化的圈子内,在这样的前提容易搞多元化的教育。香港的建筑界没有伦敦那么国际化。所以他自己也在一直追问曾在伦敦接受过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在香港适用。

对他而言,建筑是没有对错的。每一个建筑建出来都是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是在表达现时的人们的想法。因此北京近来涌现的各种建筑是正常现象,不存在对错。希望将来学生的作品不是一味去抄国外,而是去找中国文化的节点,创造出真正的新建筑,走向国际化。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建筑师 纠结 教育本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