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国需要文化巨人
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儒学年鉴》主编王大千
记者:孔子像现在立在了北京的长安街,您觉得他应该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么?为什么?
王大千:文化大国应有文化巨人,民族要有自己的导师。孔子像立在长安街,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事件,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自强和自觉的一种体现。对这一事件目前还存在褒贬之争,但我们相信历史会做出正确的回答和评判。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倡“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倡导的是和平、和谐、和睦的社会氛围,所以孔子像应当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个标志。
建议孔子像在推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个统一的形象,建立一个标准的辨识系统。否则,千像千面,最终让大家辨识紊乱,那么,对推广孔子像,从尊重孔子的出发点来讲,应当说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记者:很多人都说孔子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为什么孔子能够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孔子究竟代表了什么?
王大千: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具有普世价值。孔子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承前启后的先贤圣哲,对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历史上不乏抬升甚至无限拔高孔子的时代,但是也有贬低、丑化甚至妖魔化孔子的时代。这些起起伏伏丝毫没有影响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导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崇高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儒学,还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诸多思想与精神。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的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记者:现在的一些书籍说要还原孔学的本来面目,您觉得现代人对孔子的理解有误么?现代人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孔子以及《论语》?
王大千:原始儒学到宋明理学再到现代的新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的几个大的阶段。一成不变的儒学是僵化的,是死的儒学。人人对于儒学、孔子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其中也有一些误读与误解,认为孔子是迂腐的,僵化的。其实,静心研读一下《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是非常温和的,温暖的,亲切的。
要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孔子以及《论语》,就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结合当下实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智慧。
我对孔子和《论语》的理解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觉着是空洞的说教,后来慢慢感觉孔子从遥远、刻板变得亲切、温暖,读的越多,越体会出孔子的伟大。我现在对于孔子的感受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了。 记者 宋波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