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惟精惟一”什么意思?
王旭:“精”是精明处没有一丝含糊,这是道心;“一”是笃诚、虚静处,是人心。
问:人心与道心有何区别?
王旭:道心是天理,无知、无欲、无为,也无情,视万物为刍狗;人心须循天理,但有情。情有昏有善,喜怒哀乐中节,这是善,不能节制感情,过度放纵,这是昏。
问:男人为什么总是强调要在三十、四十岁之前成就事业呢?
王旭:四十不惑。人在四十岁之前,对物理已经了解清楚了,但是还处于未吃透处。这个时候,正是血气方刚之时,人的欲望像一团火一样强烈,总有贪得进去之心。所以,古人往往将四十岁之前称为“进气”。进气就是人欲胜天理,天理有所不到处。我想,四十之前的进气,在阴阳二气里面,应该属阳吧。
问:为什么?
王旭:因为它动!是人前进的动力。没有这种阳刚之气,人不会有所突破的。但是,人的阳气旺盛,需要用阴气来养,否则会遭遇失败。事实上,人一辈子所修养的,就是修养这种阴气,用阴气来养身。
问:六十以后是阴气吗?
王旭:是吧,我认为是这样。所以,古人认为,六十以后是“退气”了。“退”不是说是“颓废”,而是功成身退,以虚静之心来接物应事了。这个时候,对什么事情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践行功夫就没了,欲望也没了。
问:进气是恶吗?
王旭:过激了是恶,中节是善。在进的同时,必须要静,只有了静,才能虚。胸中的智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终能获得成功。
问:您如何看待“得失毁誉”?
王旭:得失在己,毁誉由人。人不要把得失毁誉看得太重。无论是富贵、贫贱、饱食、饥饿,只要做当然之事,无愧于天理,心中应该坦坦荡荡。有人是卫护正道而遭人毁誉,有人因为贪得难得之祸而被毁誉。这两种人,前者高尚,后者可耻。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代的人对得失毁誉看到太重了,已知失去了理智,不择手段,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有位画家,别人在报纸上未点名写了篇批评现实的文章,揭露了一些人不学无术,投机倒把,作画如车间流水帐作业,千篇一律,还卖得了高价。其学术有愧于己,有愧于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画家,竟然对号入座,闹到法院去了,真是庸者自扰。这就说明了,他不明理,太肤浅,对得失毁誉看得太重。
问:所以人要有公道之心。
王旭:是。孙中山先生的书法作品里,“天下为公”这四个字,他重复写了很多作品,浑厚大气,拍卖会上时常能看到。人就是要有公道之心,利人也利己,整个国家太平,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父子兄弟和睦。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父子反目,同室操戈,社会动荡,国家不国。
问:书法为什么要追求浑厚呢?
王旭:书与画都以浑厚为正宗,馆阁体之所以被人贬低,就是她轻巧浮滑。徐悲鸿、黄宾虹先生都将北宋的绘画看成中国画的正宗,其实这个时期,书法也非常浑厚大气,具有非常强的文学浪漫色彩。董巨、李成、范宽的画,在厚重中有灵气,将自然界的美,得以升华,合乎天道。米黄苏蔡四家书,在面目上标新立异,不袭汉魏之版刻,不泥晋唐之秀劲,在内涵上,浑厚精明,代表了这个时代,自由洒脱,稳重奔放的个性。
问:书与画,为什么将浑厚看成正宗呢?
王旭:因为浑厚是人的第一品格。这浑厚里,精明又是第一品格。这是做人的道理:浑厚而精明,不含糊,不拖泥带水。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说,人品第一,画品第二的道理了吧?书画之所以强调浑厚,其实就是强调人品,人品不高,画品全无。有些人总是不明理,认为人品与画品没有任何关系,今天,我谈到这些问题的实质了,想必很多人会明白过来的。
问:古人为什么说,知识是自然之贼呢?
王旭:这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吧。说到底,还是践行处出现了问题,不能上达。如果将所学的知识,行得通了,就对自然法则有了认识,有了归纳总结,便能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手段,不循规蹈矩,接物应事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呢,这就叫明理了,知至了。古人之所以蔑视知识,是因为人总是被成法牢笼,不能自我,不能贯通。石涛在《画语录》里感叹,“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说的就是成法对人的危害。但是,即使因为成法有危害,我们也不能不学,不能不闻,不能不看。惟有借古开今,才是启迪智慧的一把钥匙。古人在很多著作里,都谈到了知识的危害,本质不是否定知与识的观念,而是否定了人知与识的工夫。行有不到处,便是不识,不识就不能贯通,所以也就不能化成法为己法,遇事没有恰当的办法。这样的人,所学的东西,往往与自然、现实脱节,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呢,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就是指知识与自然法则的紧密关系。现在倒好,一听到石涛说这话,艺术界反倒理解错了,追随了世俗,画什么西洋泊来物当代艺术,什么实验水墨,其实完全歪曲了石涛的本意,脱离了自然。自然是真实的、永恒的、传承的、发展的,变化的,自强不息的。真实、永恒、传承的、自强不息的是理,理只有一个,千古不二;发展、变化的是笔墨,随意而为之。
问:黄宾虹先生认为,“实处虚,虚处实”最难,这是为什么?
王旭:按照哲学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心中一片虚静,无欲、无为、无事、无物,这就是虚。而这种特征,犹如橐龠(就是鼓风机的前身-用手推拉的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种虚,在无事时,它是没有特征的,看不见,摸不着,五色无臭。时刻保持这种状态,就是古今理学家所谓的“存心”了,石涛《画语录》里称“操存此心”,就是这个虚心而已。心操存了,则不荒废,当有事来临时,便以此心裁剪。通过应事,将这种虚理,体现在了实处。这就是虚生实,无生有的道理。通过应物接事,心之理变成为了实理,我们对事物有了客观的认识,逐步贯通,上达。这样,我们就确立了天地自然之理是真实的,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理。这样的话,又需要用虚心来养这种实理,也就是实处虚了。
问:那在绘画中如何理解虚实呢?
王旭:我们拿形与神来说,形就是实,神就是虚处。而形是由笔墨、布置两部分构成的。笔墨、布置之法都各有虚实,并且虚实相映相生,无处不在;神就是一种内涵,一种虚静、浑厚、精明的内涵,通过真实的形,所体现出的真实品格。这样你就明白,形有虚实,神也有虚实。通过这个道理,我们能够辨别一个道理:文人画,虽然不以形为主,但是尚意的同时,必须不能忽略形的存在。没有形,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神是虚的,不是实的,与自然是相悖的。
问:也就是形神兼备了?
王旭:是的。形只是技巧,神才是境界,通天的境界:高明、薄厚!但是呢,如果没有形,神的真实存在是无法体现的。换句话说,形上出现了错误,神就是虚伪的。我们必须得注意,写形的同时,千万不能追摹,太似则刻板,不似则悖谬。在似与不似之间正好。
问:形与气什么关系?
王旭:物是由气生成的,没有气,就没有物存在。我觉得,形、气的关系,与形、神的大致关系是一样的。
问:神是不是气?
王旭:可以这么理解。在绘画里,笔要有笔气,墨要有墨气,那么,画里所表现出来的气机,就是一种神,这种神,是自然的,客观存在的,只是借助于物,才能表现出来。我是这么认为的,气是先于神而存在的,气生物,物再生成神。
问;气韵生动,是气生动呢,还是神生动?
王旭:气与神都生动。气要精明,神要动人。我认为,韵就是神。
问:气与神到底有没有本质区别?
王旭:气是永恒的,即便没有画,气是存在的。但是呢,没有画,就没有神可言。气是绘画里面的,纯自然的一种永恒的,自强不息,瞬间万变的天理,而神是这种天理载于物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实精神。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问:您为什么要强调“真实”呢?
王旭:理真实,自然之景真实,画家的胸臆真实,因此,所有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问:如何师法自然?
王旭:上面我谈的形、神、气的关系,都是师法自然之道。师法自然可分为:师法自然之形,与师法自然之理两部分。师法自然的最高境界,是师其理,师到心悦处,让人磊落光明,延年益寿,能以我法写我意,不袭古人面目。师自然之形,往往会坠入迂腐,刻板描摹,劳心折命。
问:师什么样的自然之理?
王旭:比如石涛在《画语录》里谈的,“山即是海也,海即是山也”,这就是一种自然之理。让画家从自然万物中找到联属,且学会变通,在笔底下九区山川不同模,有其形势面目:风雨晦明、疏密深远、纵横吞吐、阴阳浓淡、水云聚散、蹲跳向背。。。。。。还有,《画语录》里面的“资任章”:任山之仁、山之动、山之礼、山之静、山之和、山之谨、山之险、山之文、山之洪,以及任水的德、水的道、水的义、水的勇、水的法、水的志等,都是从山水的外形特征中悟出的,这就是师法深处。从诸多的自然物理特征中,让人去繁取简,一以贯之。其实呢,这“一”就是大同处,可以用石涛的“一画之理”来解释,也可以理解为儒家的“仁”,甚至可以理解为道家的“非常道”。这里,我们必须把“自然”的概念与“当然”的概念分清楚,它们是有区别的。自然之理是天之理,而当然之理是人之理。当然之理必须循自然之理。
问:何为当然之理?
王旭:做本分事情,比如,勤奋、刻苦、上进、有正义、淡泊明志,明辨是非,这就是己所当然的事情。一个画家,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首先要勤奋,内心笃诚、纯洁,才算合格。很多画家不做屋漏工夫,总想着一夜成名、大富大贵,这些都是分外事情。自己不努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笔墨水平拙劣,守株待兔,到处经营名利,即便一时得逞了,最终只是昙花一现,被人揭穿,遭天谴。人不可替天行事,先做好自己再说。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旭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