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面临着普遍的意义危机,其诱导因素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性灾难引发了对现代性的怀疑和反思,曾经被奉为绝对原则的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都受到挑战,甚至否定。这个意义危机,伴随着现代性的全球化运动,也辐射到世界各地,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也受到广泛影响。这就是所谓后现代的漫延。我认为,无论在个体层次上,还是在社会、乃至世界整体层次上,人生不能没有意义,人生最基本的意义就是人的精神家园,也就是他的心灵归宿。我承认后现代思潮的普遍流行,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但是,后现代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结。面对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结论,我们在反思现代性的基本局限的同时,应当在"文化大综合"这个整体视野下,探讨重建人生意义的可能和途径。在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积极地理解这个主张,我认为美学在当代世界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在理论的层次探讨和引导审美活动对当代人生意义的重建。正是着眼于人生意义的重建和提升,我在《美学原理》中不仅注意阐释中西传统艺术的人生意蕴,而且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人类历史上的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及其深厚的人生意蕴。过去的美学原理,是不关注民俗的,这是一个必须弥补的缺陷,我在书中介绍并分析了中外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民俗的审美意蕴,着眼点就是要向读者提示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我认为,人生的本原意义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而审美活动(包括艺术)的意义,是将在日常生活中的本原性的人生意义昭示出来,成为一种自我超越和人生境界提升的积极体验。
美学应着眼于人生意义的重建和提升
肖鹰:您把人生境界作为《美学原理》全书的最后一章,作为美学原理的整体框架的归结点。这在我国美学界好像是一个新的美学原理建构。我注意到,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国内学者对美学原理的建构,逐渐表现出强化美育理论的趋向,也就是在美学体系中,美育理论的比例越来越大。不过,在此前的美学原理著作中,其他学者讲美育,主要集中于审美教育对个体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亲和力等因素的培养和提升,实际上似乎还是把美育作为一个智力和道德培养和提升的工具。这种美育理论,还是沿袭孔子和柏拉图的审美教化思想传统。我认为,您在《美学原理》,将人生境界作为美学原理的理论归结点,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这是对传统以道德教化为核心的美育理论的现代性超越;另一方面,这个超越对当代具有深刻的人生教育的针对性。
叶朗:重视审美活动对于人生境界的开拓和提升意义,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一个基本传统,王国维、冯友兰、朱光潜和宗白华等前辈都是这个传统的提倡和发扬者。可是,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传统被中断了,我们要恢复这个传统。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人生(心灵)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在他的最后著作《哲学史新编》中,他以论述王国维的"境界说"作全书的归结点,就是落实他这个思想。因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立意并不限于诗歌境界,而是诗歌与人生相统一的。可以说,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对现代中国美学的建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审美艺术活动归结为提升人生境界。我在《美学原理》中,将"审美人生"设置为一编(全书四编),其中又分为"美育"和"人生境界"两章。这个设置体现了我的这一观点:美育(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审美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生境界。我认为审美人生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层面。审美人生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和爱的人生。在这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当中,人的心灵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在这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当中,人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在当代社会,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我认为,解决这三个问题,通过审美教育而提升人生境界,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你所说的将美学原理哲学最后归结为人生境界的现实针对性,我想,就在这里。我认为,针对现实,探讨如何通过审美活动提升人生境界的问题,我们有许多迫切需要做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学校要做,而且整个社会也要做。
肖鹰:今天和您的谈话,不仅使我对您的美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也使我的美学研究思路得到了有益的开拓。当然,不仅您的美学思想,包括您在《美学原理》中对美学基本问题的开拓性论述,不可能通过一次谈话就得到全面展开。作为一位在美学领域涉猎多年的学者,我认为您这部《美学原理》对于21世纪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建设性和前瞻性。因此,我相信在未来的中国美学研究和教学中,它一定会产生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而且,假以时日,它也会对国际美学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叶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报社邀请拨冗进行这次谈话!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