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恻隐之心”做底线,就能建立完整的道德体系
问:孔子的“忠恕之道”,还有问题吗?
答:有。表面上看,实行“忠恕之道”并不难,至少“恕道”不难。其实不然。比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愿意被杀的,其他生命也一样。因此,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我们就不能杀人,甚至不能杀动物,对不对?
问:对呀!
答:那么请问,敌人杀不杀,罪犯杀不杀,食用动物杀不杀?
问:能够不杀,就不杀吧?杀则不仁啊!
答:不能不杀呢?比方说,一个杀人狂,疯狂连续作案。你不当场将其击毙,他会杀更多的人,岂非更加不仁?
问:那你说怎么办?
答:可杀可不杀,坚决不杀。不得不杀,也不可“虐杀”。对敌人,对罪犯,对食用动物,都如此。比方说,我国现在还没有废除死刑,多数人也还很难做到完全素食。但在执行死刑的时候,可以采取比较人道的方式。“游街示众”之类的事,就不要搞。屠宰食用动物,也应该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活吃猴脑”之类的菜,就不要弄。这样,我们才能保住自己的“仁爱之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
问:这也是儒家的主张?
答:应该说儒家有这个思想之源,这就是孟子的“恻隐之心”。
问:什么是“恻隐之心”?
答:简单地说,就是“不忍之心”。孟子曾经对齐宣王说,有一天,大王把一头原本要宰杀的牛放了,换成一只羊,有这事吗?齐宣王说,有。孟子问,大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齐宣王说,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哆哆嗦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要去死!孟子说,要讲“无罪而就死地”,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齐宣王说,寡人也讲不清是怎么回事,看来只好让老百姓说寡人小气了。孟子说,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大王只看见了牛,没看见羊。看见羊,大王也会不忍心的。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啊(是乃仁术也)!有这份爱心,就能够实行王道、一统天下呀(是心足以王矣)!
问: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
答:说明三点。第一,仁,首先是“不忍之心”,即不忍心看见别人无缘无故地受到伤害。这种“不忍之心”不但会加之于人,还会加之于动物,比如牛、羊。
延伸阅读:
评论:
易中天"狂砸"主持人 扮演万金油很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易中天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