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此话怎讲?
答:因为“恕道”中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他人的尊重。我是人,你也是人,大家都是人。所以,我作为人不愿意的,也决不强加于其他同样是人的对象。这就是人道主义,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道主义。而且,正因为它原始、朴素,反倒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比方说,联合国大厦里,镌刻的就是这句话。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大会提出的“黄金规则”,也有这句话。
问:什么是“黄金规则”?
答:就是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的“相处之道”。它包括两条,第一是“把人当人”,第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加起来,其实就是“仁”。
问:为什么就是“仁”呢?
答:因为“仁”这个字的本义,就是“人其人”,也就是“把人当人”。正因为“把人当人”,这才不能把自己不愿意的强加于人。由此可见,孔子,应该说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而广泛地传播和推行“忠恕之道”,则必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
问:同意。不过,孔子的“忠恕之道”,难道就一点问题没有?
答:有。至少有些事情,孔夫子似乎并没有说得很清楚。比方说,按照“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也应该“勿施于人”。那么,自己很愿意的呢?可不可以“施之于人”?
问:这个好像可以吧?如果不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讲不通。
答:没错。但如果只要是“己之所欲”,就可以随随便便任意地“施之于人”,那么,“恕道”中隐含的对他人的尊重,就会荡然无存,也与“仁爱”的初衷背道而驰。
问:为什么?
答:因为仁爱的初衷,是让别人幸福;而别人实际上得到的,却是“强制”和“被迫”。请问,他会感到幸福吗?
问:可是,我们是一番好意。给他的,也是好东西呀!
答:好不好,是你的判断,不是他的感受。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你想要的,别人不一定想要。比方说,大闸蟹,是许多人爱得要命的,我就不喜欢。如果你把你这个“己之所欲”,硬要施之于我,我不难受吗?
问:那应该怎么办?
答:我想吃大闸蟹,你就给。我不想,你别硬来。同样,如果别人明确希望你帮他立,帮他达,你又有此条件,那就可以也应该帮他立,帮他达。这就是“忠”。如果别人没这个意思,那么对不起,己之甚欲,也勿施于人。这才是完全、彻底也更重要的“恕”。
问:历史上有这种说法吗?
答:没有,但庄子有这个意思,我们以后再说。
延伸阅读:
评论:
易中天"狂砸"主持人 扮演万金油很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易中天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