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新书_活动频道_凤凰网

《洞见》新书上市

“洞见”是凤凰网文化频道下设的一个栏目,主推文化评论和访谈,本书即为该栏目的精选合集。 朱大可、许子东、马小盐、王晓渔、余世存、韩松落……51位作者的嬉笑怒骂;文学常道、社会镜鉴、思想焰火、文艺症候、审美历程、世界经验……69篇酷文的深入浅出;独立思考,针砭时弊,洞穿光怪陆离的时代表象,窥见隐蔽而强大的现实规则,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一个真实的文化中国。

专题头条

朱大可:花千骨和于丹的时代 年轻人宁愿相信世界美好

大众文化其实是一盘好菜,以前不吃是因为它太贱了,现在是年轻一代要求文化产品解决他们的焦虑,让他们觉得生活还有希望,所以《花千骨》、《煎饼侠》和于丹更受欢迎。

09-29 09:26

洞见分享会:来一场新新文化运动,新的鲁迅就会产生吗?

有鲁迅的时代不只有鲁迅,这是鲁迅能够产生的前提。我们的时代不仅需要鲁迅,更需要一场“新新文化运动”。若真如此,我们收获的将不止一个“新鲁迅”。

09-29 09:12

王晓渔:正能量充斥反而是负能量 有批评才会有希望

专业批评应该一直有存在,文化批评的价值就是参与社会建设。全是正能量反而是一种负能量、没希望,如果大家都在批评那就还是很有希望的,说明大家有期待。

09-29 09:34

马小盐:齐泽克的影评那么漂亮 中国一篇也没有

中国人不接受真正的文化批评,一个是编辑的问题,一个是大众的问题。文化批评是手术刀,需要哲学理论、专业知识,好的点出来,坏的也要点出来,走极端不是批评。

09-29 09:41

[活动]没有鲁迅的时代,批评去往何处?

这是一个没有鲁迅的时代,也没有人能够成为鲁迅。可是我们真的不再需要“鲁迅”了么?新的时代背景下,专业批评家们将通过何种方式来掌握时代精神?如何重拾批评家的尊严?没有鲁迅的时代,批评又该去往何处?9月26日,朱大可,王晓渔,马小盐,三位批评家与您相约上海季风书园,一起谈谈我们时代的文化批评。

09-24 10:30

[书讯]《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

《洞见》希望能够给大家呈现的面向,借巴金的话说就是“众声喧哗”。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伟大的声音,而是我们自己的声音,文化批评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各种声音众声喧哗,公众能够自己进行自由选择和判断。我们所思所言的疆界,有时代表着我们自由的疆界、生命尊严的疆界。

09-14 18:43

[书评]王路评《洞见》:当行的文化批评

《洞见》这本书没有叫“文艺批评”,而叫“文化批评”。它不走狭隘的文艺路线,而将视野放大到涉及文化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我十分欣赏《洞见》的一点,就是凤凰文化请了每个领域里浸淫既久的人聊各自领域的事。这里面既有早已成名的,也有初崭露头角的。凤凰文化既不唯资历是论,又不排斥资历,一切以是否有见地、能洞察入微为鹄的。这就是它高出朋友圈里成天刷屏的外行批评的地方。

09-14 13:49

[书摘]朱大可:当代中国离文化繁荣有多远?

中国的儒家文化虽然曾经相当强大,其蔓延面在空间上仍然有限,中国要在文化上击破美国文化的垄断,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模仿的文化大国,路途还十分遥远。与此同时必须要根除文艺现状中的病症,并就“文艺复兴”与“新文化”两条道路做出认真的研判和选择。

10-21 17:56

[书摘]许子东:“士人”高仓健唤起中国人的道德旧梦

中国人怀念高仓健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显现了中日关系中长久稳定的一面。高仓健带给中国人更多的是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好“新时期”的怀念。而张艺谋回忆高仓健“士之德操”引发热议,则让人看到了久违的“克己复礼”,也代表了国人对道德现状的不满和对君子式道德精神的共同怀念。

11-26 10:20

[书摘]重估海子:天才的“未完成式”与后来者的退却

作为一个曾经热爱过海子,热爱过海子写下的麦子、土地、风的80后诗人张杭表示:某种程度上,海子是单一的天才,开启了现代汉语音乐性的真正自觉,繁衍着一个因个人化而无限丰富的语调和音乐世界。而如何超越海子,这件事还没有完成。

03-26 08:30

[书摘]于丹式“心灵鸡汤”考:中国特色普世价值

抒情、道德化、自我感动的于丹式“心灵鸡汤”大行其道,与当下公共生活和文化产品受到严格过滤有关。“心灵鸡汤”已成为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其核心是鼓励个人不要介入公共生活,并使得个人与权力保持顺从和润滑的关系。

02-28 09:22

[书摘]批评柴静的尺度:中国特色的道德指控何时休?

沉寂许久的柴静推出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一时间播放惊人。与此同时,网上掀起有关柴静此举动机和私德的讨论更是铺天盖地,柴静再次陷入舆论漩涡。面对公共议题,中国人通常并不就事论事,而是一贯对别人进行道德评判甚至人身攻击,这种毫无理性可言的舆论雾霾和言论痛殴,其实是中国特有的阶级斗争遗毒和病态话语污染。

03-03 16:53

[书摘]韩寒与郭敬明:时代宠儿的两张脸

在人们谈论他们相异性的同时,恰恰忘掉的是他们的同一性: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这个半威权半消费社会,三十余年来同一个经济之躯上并蒂莲般盛放的两张脸。

07-28 16:29

[书摘]再见窦唯,我们都活着转了世

无论怜悯还是幸灾乐祸的人,都同时一起被时间改变着。在这个资本收买一切的环境里,老炮们几乎无一不在大众文化的浪潮中参与着演出,他们都伪装起愤怒,与时代共谋,因为真正愤怒者是不上台面的。而窦唯是选择不动心的精神生活服膺者,他当然不符合大众娱乐化、快乐化、可量化的标准,大众是害怕做成功学意义上的失败者的。也许在对窦唯的长吁短叹中,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无法选择的人生。

04-25 13:48

[书摘]文青的李健,还是大众的李健?

文艺加理工的优良素养、直男的美好生活、空灵的歌声和天生的幽默感,加上亲切俊秀的颜值是李健得以走红的原因,既满足了女性审美,也不会招来男性的嫉妒。比赛中的李健如同山珍海味间的一道清淡小菜,开胃爽口。只是长食无趣也不可能成为主食,李健音乐的优点恰恰也是他的缺点,更无法就此真正使小众民谣变成大众所爱。当李健成为大众偶像时,也就再也无法适用于小资和文艺青年们彰显独特品味、区别主流审美的本质需求了。

03-30 17:10

[书摘]广场舞与公民文化:“公民自治”是个好东西

http://culture.ifeng.com/insight/special/guangchangwu/

11-08 09:33

[书摘]中国两性浮世绘:女敬钱 男敬色?

中国的两性关系之中有一条隐秘的规则,即女人只敬男人的钱,男人只敬女人的色,社会对男性的主要诉求是以权力和金钱为硬标杆的成功,男人在家庭中往往既是暴君,又是拒绝长大的孩子,讲究形象美的“暖男”只是软弱的代名词;对女人的要求则无比纯粹:你的美要配的上他的钱,“女强人”就像变性人一样被中国价值观唾弃。美丽一旦成了消费品,男人在供需市场上就占有绝对优势。

08-30 10:51

高清图集

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观点爆炸,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态度,多元化的思路、吐槽式的快感、轻飘飘的写作不仅满足了个体宣泄的欲望,也似乎完成甚至大大超出了传统批评的功能与影响力。我们好像已经不需要批评家来振臂高呼、挥剑所指了。何况在权力与资本共同把持的环境里,知识分子常常显得游离和可疑,更使得所谓的专业批评变得虚弱与苍白,只得在尴尬的夹缝中生存。[详细]

视频新闻

最新报道

《洞见》希望能够给大家呈现的面向,借巴金的话说就是“众声喧哗”。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伟大的声音,而是我们自己的声音,文化批评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各种声音众声喧哗,公众能够自己进行自由选择和判断。我们所思所言的疆界,有时代表着我们自由的疆界、生命尊严的疆界。

09-14 18:43

《洞见》这本书没有叫“文艺批评”,而叫“文化批评”。它不走狭隘的文艺路线,而将视野放大到涉及文化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09-14 13:49

凤凰文化名人访谈集结成书,携手陈丹青、野夫、齐邦媛、蒋方舟等各界文化精英集体发声。既有对历史史料的还原,又有对社会改革的冷峻思辨;既有对时代发展的急切呼喊,又有对当下急剧发展的忧虑和担心。他们以睿智的文字为时代把脉,用尖锐的思想为中国呐喊!

05-13 16:10

文化在这个时代变成了一个尴尬的词汇。文化总还是要做,也总得有人来做,既然时代嘈杂、文化泛滥,倒不如就着这噪杂发声,借着那泛滥开拓,千行百业闲杂人等皆亮相于众目睽睽之下,知无不言地絮叨一番各自的愁思苦感忧时伤怀,对错优劣交给诸位看官品评。后人翻检总逃不开“年代”的底色,姑且美其名曰“我们年代的心灵史”。发声与言说的本身即是一种姿态:不甘沉默,有可奉告。

07-16 09:45

扫描关注凤凰文化

扫描关注凤凰文化

时代文化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