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崇明“压箱底”土布衣裳“洋”了

2011年08月11日 07:0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陶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本报讯 (记者 陶健)崇明土布博物馆近日在崇明县江南三民文化村开馆迎客。秤星布、一字布、蚂蚁布、柳条布、毛蓝布、芦扉花布……从海岛农户家中收来的“压箱底土布”竟有150多种图案。如今,这些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土布经过设计师的开发,被制作成了服装、帽子、鞋子、提袋、手机袋等,吸引中外游客争相购买。

土布是人们对手工纺织而成的粗布的通称,在崇明人口中,土布被称为“老布”、“小布”。早时候,崇明乡间把到镇上去卖自家织的布叫“卖小布”,把用土布缝制的衣服叫“老布衣裳”。江南三民文化村主任范敬贵自己就常年穿着“老布衣裳”,他告诉记者:“土布做的衣服不起静电,透气性强,多次洗涤后会越来越软,穿着非常舒服。”

据考证,崇明土布的生产历史已有500多年。元代华亭乌泥泾人黄道婆从海南学得纺织技术后,改革纺织工艺,江南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业空前繁荣。松江近邻的崇明盛产棉花,先进的纺织工艺也传到了崇明。清代光绪年间,土布生产已成为崇明的支柱产业,当时全县13万户人家拥有土布织机10多万台,每年运至外地销售的布匹达到250万匹,全年所织土布的长度达6700多万米,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半。后来,随着现代纺织业发展,手工生产的崇明土布逐渐失去市场。

但是崇明土布的生产工艺并未因此失传。在国家对棉布棉纱实行统购后,崇明土布的民间购销虽然完全停止了,但是乡下百姓仍把自留地上所收得的一点棉花用来纺纱织布,供家中女儿出嫁时做陪嫁用。直到上世纪70年代,崇明乡下姑娘出嫁时还以自己陪嫁的土布布匹多少而互相攀比。

据范敬贵介绍,崇明姑娘出嫁时陪嫁的土布除了少数用来制作衣物外,多数都被拿来“压箱底”。一年年的积累,目前崇明乡间贮藏有的土布数量相当可观,保守估计在60万匹左右。江南三民文化村目前已从农户家中收购了1万多匹土布,除了供土布博物馆展览之用外,还制作了一批土布服装展出。博物馆开馆后,很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尤其是外国游客对这种纯手工、纯自然的土布服装爱不释手,争相购买。

近期,江南三民文化村多次召开土布文化研讨会,从各地聘请专家为崇明土布产业的重新崛起出谋划策,同时还聘请了一批设计师,为土布服装、饰品加入时尚元素。范敬贵算了一笔账:等乡间的60万匹土布用完后,准备重新打造一批土布织机,聘请乡间的农妇手工纺织土布,预计投入20亿元的原料和人工成本,可以产出40亿元的产值。他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重新打响崇明土布的品牌,做出老布衣裳给洋人穿!”

标签:土布 崇明 压箱底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