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德胜知青摄影展侧记:“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
直到照片都摆上墙,听说市长要来看展览,汤德胜又是一夜未眠,“怕市长说,这些照片怎么可以拿来展览?”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在那个年代是记者,他将某些展出作品的用光称作“江青用光”,“当时汤德胜在部队,肯定也学习过江青的照片——强调逆光、强调‘出绿’——他的照片因此有时代摄影语言的烙印。”
“这些照片背离了新闻性。”他对汤德胜说,“但不是你的错,真实包括了历史真实和语言真实。”
另一位专家将当时通用的摄影方法概括为“选择典型、组织画面、关注笑容、瞬间抓拍”,并回忆说,千篇一律的笑、缺乏真情实感的创作到“文革”过后才被批判。
《摄影与摄像》总编温宁持不同看法。他本身是知青:“那些跪请领袖标准像、请红宝书的照片一定都是真笑,知青劳动很辛苦,工分还拿不全,去这种活动的,能拿全工分。”
“有笑容,是摄影本身力量对人的规训,大的历史情况并不决定对镜头的态度,”复旦大学教授顾铮评价说,“从汤先生的角度看,再怎么受传统摄影美学的束缚,在大量集体主义图像中,还是有个人悲欢的照片,比如那张《回城风波》。”
那是展览中少见的带着负面情绪的照片。得知要回城了,来自两个地方的男女背靠而坐,在命运面前手足无措。
《听收音机》。 (汤德胜/图)
要不要反思
相比内容探讨,在反思问题上的分歧要大得多。
开幕式次日上午的学术研讨会上,知识阶层发言犀利。摄影评论家孙慨对知青们的亢奋和热情尤其担忧:“中国人容易陷入嘉年华式的狂欢,简单化过去。看这些照片应该非常沉重,对历史应该有敬畏、反省之心。如果仅是热闹、怀旧,就背离了初衷;缺乏反省精神,就难以避免历史重演。”
温宁有同样的担心,在他看来,时下流行的一种态度是“抽象否定、具体肯定”。
当天下午的知青座谈会印证了温宁的看法。主持座谈的女知青在会议开始时即定调:“今天我们不怀旧、不反思,谈谈知青精神对后代的价值。”第一位发言的男嘉宾将知青精神定位为“中华思想文化的品牌”,随后的发言者则强调了知青们将先进文化带到乡村的意义。
对汤德胜而言,这也是一种矛盾。“我既赏识知青们能把文化知识带到农村——毛主席在这方面做得是对的;又同情他们,毕竟离开了幸福的家庭。”与被摄者的亲近关系,令他更多关注实际问题,期望政府能关心那些扎根边疆的知青,对老弱病残者给予适当补助,“最重要一点,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应该实事求是地写进共和国历史,让后代人能记住这一代知青。”
张皓月也有这种期待。回到城市后,她念了大专,前几年从医院管理岗位上退休:“有时候觉得自己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国家也没给我们什么补偿,但总觉得还有很多人不如我们,心理就平衡了。”
她觉得,知青的吃苦耐劳与淡泊,是治疗眼下社会病症的良药,因此希望她所在的常州知青艺术团能用演出传递这种精神。在大别山的3年里,张皓月和同学组织起来,趁下工或农闲的时候,逐个村地去表演忠字舞。大山里没灯,火把照耀着这群唱毛主席语录歌的年轻人。
“现在我们跟着形势走,唱红歌、跳红舞。”闲暇时,张皓月写了多篇回顾知青生活的文章,32岁的女儿只是简单看过,并不真正理解母亲当年的热情。
“我们长期对这段历史少有提及,影展是一次民间话语的纠偏,但历史还需要知识分子完善、重构,避免更深层次的失忆。”扬州大学影像艺术教研室主任杨健表示。
张皓月未必熟悉“重构”这样的词,等待中她和同伴一度坐下歇息,但看见领导入场,他们又自觉站起来,伸直双臂,期待手里的锦旗进入镜头。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