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德胜知青摄影展侧记:“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
汤德胜作品《工地广播站》。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表现热情劳动场面的占多数,影像中人物大多带着苏联画报式的灿烂笑容。汤的创作方式和影像特点也引发了评论者的讨论。 (汤德胜/图)
汤德胜的摄影展来了许多知青。从布展开始,这些正要衰老的面孔就涌动在门外,要帮忙扫地,要擦镜框,要为1960年代至今持续记录知青生活的汤德胜披锦旗。
这场名为“知青——穿越时间的重量”的展览(下简称“知青展”)让他们觉得自己未被遗忘。
汤德胜心有余悸,只拿出118幅相对平和的作品展出。法国策展人黎静认为,“重要的是,现在把照片拿出来,趁还有人能发言。”
汤师傅的知青“系统”
2012年6月21日下午,张皓月在礼堂倒数第二排站得笔直,为了稳住手里的锦旗,小臂微微颤抖。实际上,从百米外的主席台望过来,并看不清锦旗上的字:“得其精神”。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礼堂由厂房改造,现在挤满了人,5分钟后,“知青展”就要在这里开幕。
1968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刚发出了最高指示,要知识青年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作为安徽省淮南市第一批知青,15岁的张皓月坐在礼堂第一排,两万五千多人到场欢送,锣鼓喧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家里本为张皓月填报到近郊插队,她跑去改成大别山,“人家问我,为什么要去那儿,我说,‘最远的地方不是可以锻炼人吗?’”
在那个年代奔赴乡村的数千万知青中,这样的抱负并不罕见,也是启动汤德胜创作的灵感之一。“当时董加耕、邢燕子放弃读大学,回乡务农,毛主席邀请他们参加寿宴,广播里都有报道,感动了我,”汤德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爱人也到常州下边插队,我常去看她,了解了知青许多甜酸苦辣,就想把点滴都记录下来。”
家里开照相馆,汤德胜从小就摸惯了相机,买了散盘胶卷、端着一台双镜头反光相机,这位业余摄影师开始了四十多年的追踪。
“真的拍就有压力了。我想不通,为什么让这些不能劳动的人来干农活?”汤德胜回忆,大量知青一旦回城探亲就再不愿回农村,“我琢磨,我们国家会怎么处理这些知青?”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