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汤德胜知青摄影展侧记:“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

2012年07月09日 10:46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陈浩民 谢姗蓉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张皓月的经历印证了汤德胜的担心。告别锣鼓喧天,卡车载着他们钻入生平未见过的大山。看见山,她和身边的学生抱在一块痛哭。越往里走,抬头可见的天越少,眼前只剩下草屋、稻谷和山岭,劳动成了惟一主题。

劳动是汤德胜记录知青岁月的主题。展出的照片中,挖河疏渠、插秧收稻、制肥织网的劳动场景占了多数,而劳动很快也改变了汤德胜。

“我爱人身体不行,但那时候不去劳动要被点名批判。”汤德胜在接受采访时第一次哽咽,“天蒙蒙亮,喇叭就响起来,要去上工。她被点过名,不敢不去,就因为劳动过度,头一个孩子7个月时小产掉了。”

汤德胜眼见并亲历这些疼痛,他开始跑常州乃至全国的其他农场,关注其他知青的遭遇。

创作一直延续到知青回城后。他为大批知青建立了档案,里边的电话号码从5位数逐渐加到了8位数;无论是劳作,还是结婚、生子,知青都会把“汤师傅”喊去。“汤师傅”也由此留下了对知青命运的系统记录。

汤德胜尤其关注的是一批留在新疆的知青。20年里8次赴疆,镜头里的生活并无本质变化。2012年,汤德胜早早订好了4.5折机票,准备再去新疆拍片,却被这场他反复拒绝的展览打断。

《写大字报》。 (汤德胜/图)

江青用光”和“该不该笑”

为了劝汤德胜拿出底片,展览发起人高磊至少跑了三趟。压在底片上头的,是过世母亲的遗训和汤德胜的心有余悸。

汤德胜的阴影来自两次不同范围的批判。

第一次发生在1960年代的部队。汤德胜回家探亲,在江边上看见母鸡领一群小鸡浩浩荡荡前行,走到草房子边,一束光心领神会地打在鸡群身上,汤德胜没有吝啬手里的快门。照片洗出来,被定性为修正思想。幸有部队领导相救,要求部队里不搞“文革”,才躲过一劫。

第二次声势浩大。1986年,汤德胜在外国画册里找了幅裸照,对着台灯翻拍,起名《太阳与人》。照片在1987年夺得中国摄影大赛金奖,却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审美观。

“全国大小报纸都批判,有人把报纸从门缝里塞进我家。我母亲知道了,从老家赶来,突然跪下,要我跟她回家种田。”汤德胜再次擦泪,“后来我母亲走了,留下遗训,‘不要强出风头,底片放在家里,若干年后再说。’所以我一开始说,我不搞,别来劝我。”

选片时,汤德胜的心理阴影仍无法消除:“他们选出来一批,我拿掉几张,有的是被公安抓起来、反绑着走的,有的是知青回母校批判校长的……”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汤德胜 镜头反光相机 1986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