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谢志浩致梁漱溟

2012年06月01日 10:20
来源:文史参考 作者:谢志浩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原来以为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谁能料到,先生传统学问的根基,其实,并不深厚,这一发现,使得后生不禁要深入体悟您的家学和师承。

先生作为百年中国学术史上第二代学人,天赋异禀。自称幼时体弱,呆笨异常,六岁还需要妹妹给穿裤子。梁公巨川,虽做到晚清内阁中书,但,非常厌弃腐儒,所以,不教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是送入中西小学堂,真是别具只眼,无形之中,培养了先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人生趣味,先生由佛入儒,亦佛亦儒,具有先秦儒家的风格,难怪在“军调”时期,马歇尔将军短暂接触先生,就对先生的翻译叶笃义说: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的甘地。这是先生儒家本色的自然流露。

不知何故,先生年轻的时候,为什么如此悲观?既然如此悲观,又为什么还要在顺天学堂毕业之后,参加京津同盟会,为革命而奔走?既然奔走革命,先生又为什么1912年一年之内,两度自杀?个中缘由,耐人寻味。难道是见识清末民初政坛诸种肮脏、龌龊、丑陋、粗鄙的作派,先生作为理性主义者,内心绝望、愤懑,情愿成为自了汉?

先生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这里面,既有梁公巨川言传身教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内在理路。

比较同代的学人,先生不具有陈寅恪那样深厚的国学功底,现在看来,其实,先生掌握国学的程度,大体与胡适之先生相当,尽管,胡先生对中国传统的看法与您迥异。历史实在有趣啊!

百年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可谓一霎那,但是,风尚的流转,令人难以捉摸。谁能想象得到,八十年代,还走背字的中国传统,到了九十年代,以“国学”的面貌出现,并在您曾任教的北京大学兴起。先生的评传与陈寅恪、胡适一起,列名“国学大师丛书”,于1995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得到这一消息,不知道,您是否有时空错位的感觉?

从很早的时候,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就萦绕在您的心头,先生凡事不苟且,不放过,不懈怠,都要进行一番呕心沥血的思索,痛苦的反思消蚀着一个有血性的灵魂,但,这是难以倾诉的。您这一辈子,紧紧抓住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这两个牛鼻子,在长达九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中,上下求索、左处右置,以出世间的精神,从事着世间的事业,写就了元气淋漓、特立独行的人生篇章。

先生的家学和师承,后生觉得那么有趣。梁公巨川不教四书五经,从《三字经》直奔《地球韵言》,不失为一种开明而务实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的好处是不掉书袋,坏处在于欠缺国学根底。1906——1911年,顺天中学堂近五年的生活,先生凡事爱用心思,而且绝不苟同,建构了自己的师承,依然是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这里,学友郭人麟,可以说亦师亦友,以至于笔记本上记载不少郭人麟的言论,人称“梁贤人”、“郭圣人”。在学校阅报处,先生如饥似渴地阅读《申报》、《顺天时报》,梁启超先生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凡五百万言,更是爱不释手。谁能够想象,读报的习惯,养成了学问的兴趣,也培养了政治的敏感。

章太炎、章士钊,两位章先生,酣畅淋漓的议论和学问,都令早岁的先生着迷。大概,从章太炎那里,接受了佛学的影响,而从章士钊那里,接受了不少宪政理念。无奈,两位章先生,只宜远观,不宜近瞧。好用心思的先生,看出了太炎先生佛学的破绽,而那位“孤桐”,多嗜多欲,细节不检,很让先生伤心。

1911年,先生十八岁从顺天中学堂毕业之时,胸中已经横亘着人生和社会两大问题,视野和识见,绝非等闲之辈可比。人生的问题,意在安排自己,而社会问题,意在安置集团。从人生问题出发,先生出佛入儒,发挥古圣先贤的学说,成长为有自家面目的思想家;从社会问题出发,先生孜孜乡村自治和民主宪政,成长为中国的圣雄甘地。思想家、活动家,是先生一生相辅相成的两个面相,而学问家和政治家,实在是先生思想和活动的附属品,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安放个人和安放集团,并不属于同一个问题。后生以为,先生一生痴迷佛法,意在安放个人,为此,先生曾抗婚,自杀,撰《究元决疑论》,写《人心与人生》;先生一生为社会而努力,为国事而奔走,尽显儒家本色,意在安放集团,为此,先生入同盟会,当报人,写《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搞乡建,创民盟。

安放自己,前提在于认识自己,所以,先生努力探问人心;安放集团,前提在于了解社会,先生乃为国事而奔走。先生一生围绕人生和社会两个枢轴匀速转动。

后生以为,把握住人生和社会两大关键,就可以解释发生在先生的诸种传奇,实在算不得什么奇迹,而是,宛如平常一段歌了。

先生的逸闻趣事分外多,其实,从民国走过来的老辈学者,都可以说属于六朝人物,哪位先生能没有几段故事呢?

1917年,蔡先生礼贤下士,邀请北大落榜生梁漱溟入哲学系讲学,就是学界流传的故事之一。既然是故事,而且老辈讲起来津津有味,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后生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符合故事的逻辑。

梁先生,您在某个场合,曾说毕业之后就革命,指的是1911年从顺天中学堂之后,在老同学甄元熙的影响下,入同盟会京津支部,并在支部主办的《民国报》,担任外勤记者。您的老同学汤用彤、张申府中学毕业后,选择升学,可见,毕业之后,并不是只有革命一种选择。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谢志浩 梁漱 纪念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