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谢志浩致梁漱溟

2012年06月01日 10:20
来源:文史参考 作者:谢志浩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梁先生:

余生也晚,初次听到您老名字,还是在毛选第五卷。既然已经被伟大领袖钦定为“反动教员”,不明就里的后生,心中对您的感觉,只能是愤怒。听家父说,这位叫梁漱溟的老头,在五十年代,居然当着很多人的面,跟毛主席对着干,可谓反动透顶,十恶不赦。所以,您老在后生心中,“第一印象”实在不佳。

公元一九八五年,后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从冀中平原来到首善之区,鲤鱼跳龙门,诚人生的一大转折。机缘巧合,您这位大名鼎鼎的“反动标本”,竟然会有一天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来没有想过,您竟然穿越时空隧道,像“出土文物”一样,傲然伫立在人们面前。

记得那是一九八五年,孔子诞辰纪念会在八百人大礼堂举行,主持人是老校长谢韬先生。从座位上向主席台望去,竟有一位老者,头顶瓜皮帽,身穿对襟棉袄,脚蹬千层底布鞋,别有一番风光霁月,仙风道骨,后生面对这番打扮,真是惊诧不已:这是何方高人?

听到主持人介绍,这是梁漱溟先生,更是大惊失色,那位被打入另册的“反动”老头,竟然还在人间,而且就在后生眼前,一时竟有时空错乱的感觉。

甫入中国人民大学,就听到母校被冠以“第二中央党校”的名号,可以想见,这里是无产阶级的阵地,培养根正苗红的种子选手。世事难料,回想小学一年级的漫画,不就是在孔夫子胸口上,画上一枝箭头,题名“打倒孔老二”,启蒙教育,可谓刻骨铭心;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大潮,在八十年代中期,也吹送到文化界,进而引发“文化热”,主流是“批判传统文化热”,对中国传统具有同情的理解和温情的敬意,实在凤毛麟角。

我的母校,那么一所“革命”的大学,竟然承办孔子诞辰纪念会,是否思想解放的有点过头了?这就是,后生当时的活思想。但是,就在这次纪念会上,见到“反动教员”梁漱溟,实在是因缘际会,况且,您老给我留下了如此难以磨灭的印记。

首先,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如此清澈,如此纯正,令人过目难忘!接着是不苟且的神情,还有那庄严的态度,不由得感染着后生。经历大风大浪的您,可谓百年中国历史的“活化石”!真汉子须有硬脊梁。屡经磨难,脊梁依然如此挺拔,眼前的这位老者,该有着怎么的修为和操守,护持着一己的独立和尊严?

先生这尊“出土文物”,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引发了后生无限的兴味,随着阅读的扩展和思考的深入,您奇崛的个性和多元的人生,慢慢进入后生的心底。但是,您所洋溢的儒家气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后生都没有能力体悟。究其原因,出生于文化大革命,致使后生身上先天具有“革命”的情怀,吃着文化大革命的乳汁,愚笨的后生,难以将“孔老二”与“孔夫子”,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整合在一起。

当时的大学校园,言必称尼采、萨特,谁要赞扬中国传统,是要具有一点勇气的。而您老居然出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为传统和孔子“平反昭雪”,后生们觉得不可理喻。既然,已经“河殇”了,那么,不去呼唤蔚蓝色文明,老头子居然还在宣扬儒家文化的复兴?看到您老奔忙的身影,总有一点“蚍蜉撼大树”的联想。所以,当看到《光明日报》对您老的访谈录,记者步步为营,您招架不住的窘态,不仅没有一丝温情,反倒拍手叫好,大呼过瘾。

这是为什么呢?

按理说,文化大革命,毁坏文化,毁损文物,是中国文化的浩劫;那么,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就应该对中国文化有一份同情与理解才对。不知怎么回事,回首文革,痛定思痛,居然把怨气发泄在中国传统身上。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是作家敏感,“伤痕”过后,就开始“寻根”,具有理智的第五代学者,除了李零、高王凌之外,很少有人运用自己的理性,致使传统中国成为替代性发泄物。当然,这是后生现在的见识,当时,却对反传统如痴如狂,可见,年轻人多么难以躲避时代的病症。

需要向您老汇报的是,后生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但,对传统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总起来看,否定多于肯定,可以说,直到近两年,才从内心认同您的理念,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心激荡着两股截然不同的力量。

后生是如何实现这种思想转变的?

四五年前,既给学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又开设《西方文明简史》,慢慢理解,中国何以为中国,西方何以为西方。中国何以为中国,这个话题,高王凌先生给我深刻的启迪;西方何以为西方,这个话题,阎宗临先生的论述,是那么深刻。

我们这一代人担负一种责任:深切理解中国文化,深透理解世界文化。在我看来,理解世界文化的根基,正在于深切理解中国文化。

我觉得,出生于文化大革命的这一代人,对中国文化,“先天”具有一种“革命”情怀;这种革命情怀,不仅无助于理解中国,也无助于理解世界。

老辈对中国传统那种深切的同情,实在令人深思。文革出生的我们,实在没有资格批判中国传统。

有人说批判传统的风气滥觞于新文化运动,从大历史的角度,倒是具有一定的道理。但,理由并不充分。因为,新文化运动,从实质来看,实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不明就里的人,总以为那属于“弑父”的狂飙突进,其实不然。单从国立北京大学来看,就有“新潮”和“国故”,两派之外,还有奇崛的先生。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谢志浩 梁漱 纪念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