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阿兰 德波顿 我的东西不廉价

2012年04月18日 11:0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李乃清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上电视、办学校、造房子

不少人常议论德波顿的名字:中间那个“de”带有贵族味,但他的姓“Botton”因发音近似英文“臀部”(Bottom)而显得十分滑稽。

从瑞士银行家父亲那儿继承两亿英镑信托基金的德波顿,是无需为钱发愁的幸运儿。眼红而不怀好意的人,顺势讥讽他“身上有股欧洲特权阶级的臭味”。

德波顿1969年生于瑞士,8岁被送到伦敦念书,18岁入剑桥大学,“专业是政治思想史,后又读了个哲学硕士”。

他说自己大学时代只有两样追求:爱情和创作,前者的失败促成了后者的成功。

大学期间,他对学校课程毫无兴趣,时间都花在图书馆和学校附近的一家书店——在那里,父母为他开了个账户,任他无所顾忌地买书。他博览群书,和古今圣贤神交,渐渐找到自己的创作模式。

《爱情笔记》中,他用哲思片断而非小说语言详述一段情缘的全过程,将两性在交往中的种种细节上升至哲学层面的思考,字里行间,处处机锋。小说中还引入一本正经的概率计算,证明售票机将“他”和“她”这天安排在同一趟航班相邻而坐的概率为1/5840.82。

提及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我的前5位女友》,他有些着急:“哦,那电影糟透了!我希望没人看过它!我喜欢电影,但很奇怪,我不愿把书拍成电影,就像米兰 昆德拉说的,作家应该写出那些没法拍成电影的作品,如果你的书读来像一部电影,那就该是一部电影。”

与很多作家对新媒体的抗拒与狐疑不同,德波顿会主动拥抱各种媒介,“身为作家,写作前你已是个有想法的人了,应该利用各种渠道与他人分享:Twitter、Facebook,这些尝试都是有趣的经验,为什么不呢?”

他还与电视台合作,编写、主持各种专题片。“书本是种安静的载体,即使你卖出很多书,它们依然不是大众媒体,如果你想换种方法改变些什么,可能上电视更好。当我写完《幸福的建筑》,它并没对当前建筑产生影响,因此我开始‘活着的建筑’(Living Architecture)项目。另外,我还创办了‘生活学校’(School of Life),因为当前的教育系统没有真正教会人们生活所需的技能。”

在书里,德波顿曾拈出普鲁斯特“别太快”的智慧秘钥,但生活中的他,语速奇快,工作效率极高。几个月前,他还专注于“活着的建筑”项目,近几周便抽身出来宣传新作《宗教之于无神论者》。采访当天上午,他给政府部门开讲座,午餐时间和年轻人交流,下午采访前的10分钟,他还在忙一个电话,几天后又要飞赴澳大利亚……

写书、演讲、上电视、办学校、造房子……他享受这种多元角色。“当这边一件事变得糟糕时,我可以抽身出来忙别的。例如建筑,我通常投入一段时间后就溜出来,‘拜拜,明年再会’,然后忙我的书。当然,写书也很慢,但每天做一点,让你感觉生活在前进。”

3年前,德波顿出版《工作颂歌》时,有媒体发难:这家伙的办公室经验仅限于制作电视节目的兼职活儿,对“劳累、乏味”的工作,他有什么发言权?

“《工作颂歌》大部分内容来自我在全球各地的研究,从法国的火箭发射到马尔代夫的捕鱼船,我走出去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他对批评不以为然,“难道你不能写关于德国哲学家的书,只因你不是德国人?你不能在文章中探讨佛教,只因你不信这些?这太可笑了!好作家就是能写出他未曾经历的这些。”一番自辩后,他无奈笑笑:“卖书遇到恶评真是糟糕!就像你是这家餐厅的厨师,你做的菜被人下毒了,你很生气,想解释,‘哦,不是这样,你们应该尝一下’,但顾客早被吓跑了!”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德波顿 Daunt 采访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