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丢失的历史密码
会议伊始,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欧立德(Mark C. Elliott),用一段娴熟的满语作为学术报告的开始,令在场的中国学者汗颜。
长期以来,很多中国学者认为,除了研究相当早期的清史之外,没有必要学习满语。满文资料通常被看作是汉文资料的副本。
中国的高等学府,甚至以少数民族语言见长的中央民族大学常年设有蒙、维、藏等专业,却无满语专业,原因是毕业生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而在民间,满语消亡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目前中国大陆有满族一千多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0%,是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但能熟练掌握满语者寥寥无几。
一百年前那个辽阔的清帝国的“国语”,正在成为“dyinglanguage”(垂死的语言),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就在满语在中国日渐萎缩的时候,美、日等国却兴起满语热,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这些西方学者着迷于浩如烟海的清政府文书档案,并发展出一门新学派———“New Qing History”(新清史)。
西方学者对满文的兴趣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年轻一代清史研究者。后者发现,自己正在丢失一把破解清朝历史谜团的钥匙。
关内最后一个通晓满语的满人
爱新觉罗·瀛生,清代八大铁帽子王顺承郡王的后人,是目前健在、为数极少的能熟练掌握满语的人。瀛生的婶母、顺承郡王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这位福晋的亲姐姐就是后来颁布退位诏书的隆裕太后。
可以说,瀛生是名副其实的清宗室后裔,满语对他而言,有着浓烈的家族和民族意义。然而直到1931年,已是9岁的瀛生才第一次接触到自己的“母语”———满语。
瀛生的父亲清末以贡生资格赴日留学,后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日总领事,1923年死于日本关东大地震,那时瀛生刚1岁。此后,瀛生被寄养在日本的亲戚家。1931年中日关系紧张,瀛生回到北京。
此后,他秉承祖训,开始学习满语。祖训是什么?瀛生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学习满语是一个满族宗亲必须履行的义务。
早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担心八旗子弟满语荒疏,特意选送年幼的满洲子弟到关外宁古塔专门学习纯正满语。乾隆皇帝还多次面斥忘却“国语”的宗室子弟和满洲旗员。
到了乾隆年间,满洲旗人不晓满语已成普遍现象。抱有强烈危机感的乾隆皇帝建立了严格的年度考核制度,规定王公子弟无论在家延师还是入宗学读书,必须每月考察一次满语。
若发现有不能满语的,其在宗学者,将宗人府王公及教习等一并治罪;在家读书者,将其父兄等一并治罪。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